新华网湖北频道6月15日电(黄艳、邓洪涛)夏收已近尾声,湖北襄阳传来好消息:今年夏粮预计总产42.94亿斤,增产6.08亿斤,为全年冲刺百亿斤粮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夏”大忙季节,记者深入襄阳农村采访发现,这里的粮食生产正从过去“谁种田”的烦恼转向今天“种好田”的喜悦。
“资本和技术下到农村去”
61岁的李功成的“胃口”越来越大。
前几日,他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政府,就该镇竹园村等5个村8000亩土地流转合同,与村民和镇、村干部进行最后的协商。
已经流转了6000亩耕地的李功成大开“胃口”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在“统筹城乡”战略之下,中国农村人口正大规模地向城镇集中,稍微有点能力的农民都不愿种田,田野上华发纷飞。
“鼓励社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进村种粮。”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要在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基础上,适度推行土地规模经营。
襄阳市政府出台以奖代补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技术与农民土地经营权 “嫁接”。
专业合作:规模种田的“金钥匙”
童启国,宜城市公路运输大户。去年举资200万元,注册成立宜城市现代九惠现代农业合作社,社员13位,流转村里400亩耕地,为农民代耕代种200亩。
宋涛,原襄州区王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3年前,辞职下海,成立的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50多人,流转农民耕地达5600亩,代耕代种1.68万亩。
农民有自己的小算盘。辛常村村民张全洪算了一笔账:种子、农药、化肥等全部加上,每亩水稻的成本在700元左右。正常年景,一亩田能稻谷600公斤,每亩利润500元左右,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以净得500元,还可以腾出手来打工。
李功成说,农机(技)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粮食生产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是土地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种田的“金钥匙。”
九惠现代农业合作社,今夏收小麦390亩,单产达到510公斤,比普通农户高出10公斤以上。
目前,襄阳市由社会资本参与注册、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84个,代耕代种77.8万亩,流转土地14.2万亩,一直让人头痛的“冬闲田”基本消灭。
科技保姆:突破“最后一公里”
其实,童启国并不会种地。施多少肥、什么季节打什么药,全听宜城市土肥站专家何金超的,但随着农资价格上涨,童启国也愁。
去年秋播期间,何金超又献上一计:根据土壤养分,购买单质肥,自己配肥,虽然麻烦,但可以降成本。
童启国购回尿素、钾肥、磷肥、锌肥和硼肥,自己配,一亩只花了50元,节约了20元。
小麦这一季,童启国就节约了上万元的肥料钱。
为种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509个种粮大户配备象何金超这样的“科技保姆”,实行“一对一”科技服务,是襄阳破解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行政措施。目前,活跃在田间地头有2000名。
这些“科技保姆”不仅要为“结对帮扶”的对象服务,还要依托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在每个村建一个植保(农技)服务队,为普通农民提供种粮全过程服务。
“科技保姆”想尽千百计把种粮新技术、植保新方法传到户。襄州区古驿镇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5.8万亩。仅靠镇农技服务中心5位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农技人员,累死也忙不过来。怎么办?
王思洁是襄州区古驿镇农技中心主任。上月中旬,她到张桥村调查时发现,水稻一代二化螟发生较往年重,有的卵块已变黑。
她迅速把一代二化螟防治技术、农技员手机号码编印成《科技情报》,分头送到31个村。
孙寨村农民蒋凤立说,这种撒豆成兵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很管用,小问题电话就解决了。
蒋凤立今年种了24.8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46.5公斤,创造了我省小麦单产新纪录。
目前,全市共建立了1444个植保(农技)服务队,市里统一为每支服务队配备了5至10台喷雾器等装备,初步形成了覆盖到村的农机(技)服务新体系。
“科技保姆”出现,突破了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夏粮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实现全覆盖,为夏粮增产立了功。(完)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