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地标“有说头又有看头” 襄阳岘首山修葺一新

湖北日报 2019-09-12 07:03

湖北日报讯(记者姜远海、通讯员曾忠保、万永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曾经引发唐代诗人孟浩然思古幽情的襄阳岘首山,修葺一新,拟于近期对公众开放。

岘山为襄阳城南诸山的总称。古有“三岘”之说,即岘首山为上岘,紫盖山为中岘,万山为岘尾。其中,岘首山为西晋镇南大将军羊祜经常踏游之地。羊祜病逝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进而完成“三国归晋”大业。后人为纪念羊、杜二公,在岘首山建庙立碑。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兄弟、欧阳修等多有登临,并留下诗文。

据湖北文理学院历史文化学者叶植介绍,历史长河中,岘首山古迹多有毁损、修复,这次修复是第9次。

岘首山修复项目于2017年5月动工兴建,坚持“尊重历史、修新如旧”,恢复重建了羊杜二公祠、岘首亭、岘山亭、堕泪碑、八面石幢等5处历史文化建筑。

羊杜二公祠为两进院落。分别展示知名书画家关于岘山的墨宝和宋朝时期襄阳知府王叔原主持重修羊公祠时所立的八面石幢。史料记载,该石幢刻有包括范仲淹等文人雅士为羊杜二公作的诗文。

岘首亭将亭、阁、塔合一,总高56.8米,共有7层。登上最高层,极目汉江,山、水、城、林、洲、桥相融,美景尽收眼底。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写《岘山亭记》,现刻于岘首亭北坡。

堕泪碑篆刻的是西晋文学家李兴的《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之碑》,对羊祜生平、功绩、品德作了高度概括性的描述和评价。

叶植称,岘首山的修复重建改变了襄阳岘山“有说头没看头”的历史,必将重振其作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的地位。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诗意岘山逸文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姜远海 通讯员 曾忠保 曾庆红 刘阳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岘山最高海拔山峰仅459米,最低的岘首山仅117米。但是千余年来,近百位文人吟咏岘山,让这里成为“网红”,充满诗意,文气飘逸。“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这是襄阳籍诗人孟浩然对襄阳山水的评价。当年,孟浩然登上岘山南部高峰望楚山,发出了“美会稽”感慨。岘山美景让孟浩然一众游玩观赏到傍晚,“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路途中已可见月映深溪。

岘山林木茂密,风景迷人,与环绕的汉江相映,春天花香鸟语,夏天凉爽惬意,秋天红叶缀绿,冬天苍劲凝重。李白有诗云,“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有山有水,背山面水,气候宜人,引名人高士多依岘山而居。东汉习郁,刘秀因他有功,封其为襄阳侯。习郁遂在襄阳岘山南,筑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是为习家池。习家池也成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的私家园林,也是国内少有的可以准确指认的汉代建筑遗址。

庞德公、王璨、孟浩然、杜甫、张柬之、皮日休、徐庶等故里均在岘山周围,可谓群贤毕至。

名人雅士聚集之地,岘山自然成为文人重要“打卡”地。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下《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长居荆楚的李白写下:“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王维在岘山临眺汉江后,更是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岘山人文景观中,岘首山的堕泪碑等古迹体现了后人对羊祜德政的纪念,成了登岘山必到之所。《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泰山南城人也”。在晋司马炎时期,羊祜率兵镇守襄阳,为镇南大将军,镇守期间广施德政,深得居民、将士爱戴,并影响到敌方军士。《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描述说,“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岘山35座山峰中,就专门有一座命名为羊祜山。羊祜的举贤任能也名垂青史。《晋书·杜预传》载,“祜病,举预自代。”杜预没有辜负羊祜,其镇守襄阳期间,“勤于讲武,修立泮宫(学校)”,并且兴修水利,灌田万顷,人们称他“杜父”。

历代文人在岘山羊杜碑庙前,怀古凭吊,写下了大量咏唱羊祜的诗文名篇,唐人张九龄、宋之问、杜甫,宋人范仲淹、苏轼,明朝边贡、袁宏道,清人王士镇都留有各抒胸臆之诗文。如:孟浩然“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李白“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欧阳修“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等。

宋元词曲中也有关于岘山与堕泪碑的桥段。金庸大侠的《神雕侠侣》中,融入了“堕泪碑”典故。其第三十五回中说,“黄蓉手持一根白蜡短杆,展开轻功,奔上岘山。离羊太傅庙尚有数十丈,忽听得‘堕泪碑’畔有说话之声”,并接着通过文中人物对话,点出了“堕泪碑”的不凡来历。

自汉到清末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为岘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有的写景状物,有的登高怀古,有的借物言志,有的借用岘山典故,共逾300首。其中,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曾巩、苏轼兄弟等留下相关诗文的著名文人有上百位。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词中,与岘山景物有关的诗作近百首。

(图片来源:襄阳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