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太医专家崔维:萎缩性胃炎不用怕,中医辩证有良方

云太医肝胆脾胃专家崔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一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河南省慢性病评审特约专家,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师承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发枝教授,擅长治疗胆囊息肉、胆结石、胃溃疡、各种类型的胃炎等肝胆脾胃的疑难杂症。

在核心和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和参与10余项科研,获得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一等奖和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痞、满、胀、痛及纳差等,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标本繁杂,虚实互转,郁瘀互化,病情迁延与慢性胃炎失治、误治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云太医崔维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外感邪气、饮食失节、情志不遂、过度劳倦等,内、外因的影响,伤及肝脾胃;或各种胃炎的失治误治,病程迁延日久,致使脾胃素虚,内

外合邪。脾失健运,气失条达,胃失和降,水湿停聚,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耗灼阴液,渐至胃阴亏虚,水湿停聚,湿困脾阳,脾气亏虚复感寒邪,脾失温煦,脾阳虚弱。

“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生化乏源,致使气血双亏。情志失调,首伤于肝,肝郁气滞,犯及于胃,致气滞血瘀。脾气虚肝气滞,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则使胃络瘀阻。

本病的病程发展往往是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郁或虚致瘀,其病机以虚、滞、瘀、毒为关

键,以升降失常,热毒侵袭致气血瘀滞为病机核心。因此,崔维教授在治上,以调理气血,解毒和胃,贯穿于整个病程。

病案分享

患者女,胃脘痛反复发作50年,加重1个月。胃脘痛反复发作50年,未予系统诊治,1个月前胃脘连胁疼痛难忍,于是来到崔维教授处就诊。

刻下:胃脘灼痛,无明显规律,伴胃部及两胁部堵胀感,肩背放射痛,时恶心,嗳气频作,无呕吐、泛酸及胃灼热,时有虚汗出,口干不欲饮,口苦,食少纳呆,夜眠差,大便不成形。

自述喜食咸菜及素食,平素爱生气。查体:剑突下压痛,舌体薄,质红绛,舌中有裂纹,苔白舌根黄,脉弦数。

诊断为胃脘预热导致的胃脘痛,治疗以清热健脾、活血消痈为主,崔维教授选取去腐消痈汤加减进行治疗。

方中白蔹、槐 花、苦参、三七、茯 苓、薏苡仁、黄连、芦根、白茅根、神曲、麦芽。并且嘱其调情志,忌油腻。

二诊:症见胃脘部仍有堵胀感,右胁肋痛,口苦,但均较前改善,大便微干,舌薄质绛中有裂纹,苔微黄,脉弦略数。治以疏肝利胆、清热消痈之法,方用胁痛汤加减。

方剂:姜黄、郁金、黄连、川楝子、白及、白蔹、沉香、半枝莲、莱菔子、麦芽、苏子、水红花子、火麻仁、白花蛇舌草。

三诊:患者前症明显改善,自述胃脘时有隐隐作痛,偶有恶心,大便正常,余无明显不适。

针对这个患者,云太医崔维教授表示,该患者病因饮食偏嗜,再加之郁怒伤肝而得,情志反复刺激,病情迁延,病程日久。胃脘痛以湿热瘀血阻滞为本,胃脘胁肋疼痛为标,故急需驱邪以固护胃气,待病势和缓再予疏导解郁化滞。

方中黄连、苦参清热燥湿解毒,专清肠胃湿热,槐花清热凉血止血,三者相伍共为君药。芦根清热生津除烦,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与黄连、苦参、槐花相需为用,加强清热之力,二药性味甘寒,又防苦寒碍胃。

三七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白蔹清热解毒,生肌散结,三药一破瘀,一散瘀,一生肌,取其去腐生新之意,几药共为臣药;茯苓、薏米健脾利湿,神曲、麦芽消食化滞,益脾气助胃气,扶正固本,以避免寒凉药味太过更伤中气。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