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 湖北工运旧址寻访·整理报道⑭

湖北工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中国工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中国工运史上的多个第一,林祥谦、施洋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家喻户晓,英雄的荆楚儿女在中国工运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

2022年8月12日,湖北省总工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启动湖北工运旧址寻访活动,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劳模工匠和工会干部组成寻访小分队,深入各地调研采访,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录一段段风雨如磐、震天撼地的历史,用独特的视角呈现时代发展之变,用穿越时空对话的方式感触革命先烈滚烫的火热初心,推出《湖北工运旧址寻访》系列报道13期。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旧址或遗迹不存,或已成为商业设施,或已暂停使用,缺少现场寻访的支撑条件。

为了铭记湖北工运史上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查阅大量工运史书、史料,对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等4个工运旧址上曾发生的工运故事,加以整理成稿,予以集中呈现。

2022年8月至今,历时10个月之久的《湖北工运旧址寻访》系列报道暂告一段落。在此特别感谢全省广大职工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旧址

现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遗迹不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党的“一大”提出,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

1921年11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武汉成立分部,公开领导京汉铁路南段的工人运动。分部主任由中共武汉区委书记包惠僧担任,后由林育南、项英继任。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旧址(武昌黄土坡下街27号)

武汉分部成立后,先后派林育南、李书渠到粤汉铁路徐家棚车站,项英到京汉铁路江岸车站,许白昊到汉阳钢铁厂,施洋、郑凯卿到人力车夫集中的汉口租界,张浩到模范大工厂,林育英到黄石,深入工厂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发展党组织。

武汉分部组织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汉阳钢铁厂工人俱乐部等,并发动领导1922年至1923年2月的武汉地区罢工潮。

1922年12月,在林育南的领导下,武汉分部创办了《劳动周报》。它是武汉分部的机关报,是湖北工人阶级的喉舌。《劳动周报》把很多工人引上革命的道路。武昌模范大工厂工人项德隆(即项英)在《劳动周报》的指引下,由一个愤世不平、只求工资能养母教妹的青年工人,成长为著名的“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变成了一个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战士。

劳动周报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成立以后,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宣传发动和劳动组合工作,为湖北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使湖北工人运动成为全国工人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为了便于团结广大工人,1922年10月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成立后,武汉分部大量工作是以省工联会的名义开展的。1923年“二七”惨案后,武汉分部被军阀封闭,书记部武汉分部的公开名义便完全停用。

太平洋劳动会议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现状:位于汉口民众乐园,现为商用设施

民众乐园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608号,现为一个娱乐、商业兼备的综合性游乐场所。这个始建于1919年,历经商办民办几度更易的地方,曾经也是中国工人运动重要的历史舞台。1927年,这里召开了两次历史性的工人运动会议——太平洋劳动会议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见证了先烈的热血斗争。

1926年10月,北伐军打进武汉三镇,国民革命政府迁到武汉,武汉地位陡升。国民革命政府将当时还是“汉口新市场”的武汉民众乐园没收,成为国民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场所,定名为“中央人民俱乐部”。郭沫若还给它起了个名字——“血花世界”,意义是以革命烈士之鲜血,浇开民主主义花朵。

旧时的血花世界(今民众乐园)

1927年2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从广州迁往全国革命的中心——武汉,开启了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新阶段。

1927年5月31日,赤色职工国际在汉口召开“太平洋劳动会议”,并在“血花世界”大剧场举行开幕典礼。同年6月19日至29日,中华全国第四次劳动代表会在这里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400余人,代表全国290多万名有组织的工人。参加太平洋劳动会议的赤色职工国际委员长以及俄国、爪哇、朝鲜等国家的职工代表也应邀参会,加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左派、武汉国民政府代表及其他社会来宾共计3000余人列席会议。

1927年,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汉举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苏兆征宣布会议开幕,并号召全体参会人员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死难的烈士默哀。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务报告决议案》《政治报告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女工童工问题决议案》等十四项决议内容。

中国工人抗敌总会筹备委员会旧址

现状:位于武汉市花楼街笃安里17号,遗迹不存

中国工人抗敌总会筹备委员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抗日救亡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广州、西安、重庆等地工人,组织宣传队、剧团、歌唱队、讲演会、时事学习班等,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建立抗敌会和抗敌工作团等组织。1938年3月5日,中国劳动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联合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地的16个劳工团体,在武汉发起建立中国工人抗敌总会,以普及并统一工人组织,发动全国工人抗敌运动,增加抗敌力量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这一行动,汉口《新华日报》发表了《欢迎工人抗敌总会的筹备组织》的社论。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又有16个省市的30多个工人团体和海外17个工人团体登记入会,准备正式成立中国工人抗敌总会,会址设在汉口花楼街笃安里17号。但是,国民党当局害怕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用拒绝办理备案和其他种种压制破坏手段,迫使筹备会于1938年5月宣告结束。

这次工人阶级的统一行动虽然被迫流产,但为抗日根据地工会与国统区工会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对于我党在国统区开展工人群众工作,促进全国工会运动的统一,产生了积极影响。

汉口民生轮船公司旧址

现状:位于汉口鄱阳街7号,后改为商用设施,目前暂停使用

武汉汉口鄱阳街,一座白色的欧式洋楼,显得格外庄严,它就是汉口民生轮船公司旧址。

汉口民生轮船公司旧址

民生轮船公司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航运公司,由四川人卢作孚创办。毛泽东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曾说,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其中,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南下进攻上海、南京等城市,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企业紧急内迁,欲先转移至武汉,再入四川。卢作孚临危受命,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及水路运输委员会主任,主理转移事宜。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当时武汉地区有汉阳铁厂、多家兵工厂及全国一半以上的内迁企业。航运公司冒着炮火日夜抢运,救出绝大部分器材、设备,转运至宜昌等待内迁。

当时的宜昌,集中了中国军工业、轻重工业的最后命脉;同时还有三万多政府官员、技术工人、大学师生和难民涌入这座小城,等待入川。同在逃难的叶圣陶赋诗形容:“种种方言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汉口民生轮船公司旧址

按民生轮船公司日常的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转移。川江险急,背后是日军追击,眼前长江仅有不到40天就将进入枯水期。卢作孚在民生轮船公司召开通宵会议,采用分段航行法,除极其重要、装卸困难的设备直接运输到重庆,其他物资都在万县(今重庆万州区)等站点卸下,以后再转运,运费只收平时的十分之一。24艘轮船在空袭下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分秒不停,40天内就将挤满宜昌江岸的器材、人员全部运输完毕。民生轮船公司工人同当时武汉许多工厂的工人一起,对民族工业的抢救和全国战时经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民生轮船公司为此付出了惨重牺牲:16艘轮船被炸毁,116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卢作孚后来说,这一年,我们没有做生意,我们上前线去了。当时,民生轮船公司上下齐心,公司员工的床单上,都印着“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激励语。

END

来源:党员生活

编辑:陈月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