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黄高铁看黄冈 | 古法熬糖留乡愁

百里浠河,人文荟萃,苏轼曾于此留下“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名句。

4月28日,“沿着黄黄高铁看黄冈”记者团来到位于浠水县清泉镇翟铺村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花涧谷,探访苏轼词中浠水西流之地的新变化。

流水人家,花木葱茏。从贫穷荒芜的空心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网红文旅打卡地,花涧谷的蜕变不过5年时间。

“我喜欢田园和乡村,但看到自己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看到村民的产品卖不出去,实在着急。”2016年,在外拼搏20载、事业有成的唐来根响应“能人回乡创业”号召,毅然回村创业,潜心打造花涧谷田园综合体。

返乡创业之初,唐来根也拿不定用什么产品作为项目突破口。稻谷?黄梅袁夫稻田早先入场,已做出名堂;葡萄、火龙果?在乡村也遍地开花,不具特色。思来想去,幼时家家户户种甘蔗的甜蜜记忆,给了唐来根灵感,一场以甘蔗为主打,“接二连三”的“田园交响”奏响了。

从甘蔗、甘蔗汁、古法红糖、甘蔗酒、甘蔗食品、家畜饲料、甘蔗纤维环保用品,到创建“糖小浠”特色品牌,再到创建“浠水有礼”农、文、旅融合综合平台,甘蔗链越延越长,唐来根的田园梦也越织越大。

唐来根带领记者团记者参观,第一站是“田园会客厅”,这个项目五一试营业。唐来根说:“寻道地食材、品原始味道。我们希望它不只是餐厅,更是浠水人的会客厅,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漫步花涧谷,“景区”氛围并不浓,人工斧凿痕迹较少。唐来根道出缘由,“在开发利用时,我们注意原生态保护与创设,甚至专门在湖心建了一个不要任何栈桥的鸟岛。整个景区依自然形势而造,并不乱挖乱填。”

唐来根对乡村旅游有自己独特见解,“乡村旅游舞台壮阔,有广袤田野、优质生态环境、丰富农产品,随处都是都市人向往的生活空间。如果把优美田园环境和人们日益剧增的夜间消费习惯相融合,利用节庆仪式感汇聚客流,也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果。”

因此景区营业不到3年,唐来根便推出了甘蔗文化节、梦幻灯光节、田园风车节、啤酒电音节、浪漫花海节等多项主题活动,总计接待游客52万余人次,创收近800万元。

甘蔗文化墙、标语、手绘,甚至甘蔗诗词……行至甘蔗种植基地,这时节甘蔗还是及膝高的幼苗,但是甘蔗文化遍布基地角角落落。

“大家看,《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牛拉木辘,在花涧谷得以庚续和保留。这是活着的非遗文化,也是每年甘蔗文化节最具人气的看点之一。”在红糖工坊,唐来根向记者们介绍。为了产出优质红糖,他特地从外地请来经验丰富的熬糖师傅作指导,从牛拉木辘古法榨汁,到用柴火土灶和铁锅进行熬制,要经过18道制作工序,“每10斤甘蔗汁只能熬制1斤红糖”。

“我们不做快销文化,花涧谷的每一款产品,每一个项目都会赋予它文化内涵,让其更有生命力。”在“浠水有礼”文创街,唐来根同记者谈及农、文、旅融合时底气十足。在这里,浠水民俗风情、非遗、历史人文、农产品融为一体,置身其中,一幅现代版浠川百里胜景图徐徐展开。依托浠水高铁旅游经济带蓝图,距离浠水南站直线距离仅3公里的花涧谷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浠水县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县正在调整优化路网结构,投资2.799亿元建设浠水南站客运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高铁配套设施,打造公铁零换乘出行模式,串联新老城区与各景点。目前由高铁站直通花涧谷的旅游公路正在加紧修建中,修建完成后车程三五分钟便可到达。

“最美的记忆,总在那美丽的故乡。”采访最后,唐来根意犹未尽,“今年花涧谷将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在甘蔗红糖产业基础上,结合周边裤子塘、月池湾两个自然湾,进一步促进甘蔗种植、古法红糖加工与销售同研学科普、田园观光、康养民宿等多元业态融合。”

责编:李奕漫|初审:叶涵莹|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辉 李娇 特约通讯员方俊),图片:通讯员徐先秋

关注掌上黄冈视频号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