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观察→真信笃行 步履铿锵

《黄冈日报》县市新闻版

蕲春观察又来了

精彩不容错过

《黄冈日报》5月13日7版

真信笃行 步履铿锵

蕲春县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纪实

阅读提要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前,在2398平方公里的蕲阳大地,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

蕲春县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要政治任务,不仅注重学习的实效性,更把落脚点放在推动实际工作上,放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蕲春落地生根。党史学习教育既提振了干部精气神,又推动了蕲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4月26日,蕲春县雷溪河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该县将通过河道修复、游憩系统设置、人文景观建设,将城区雷溪河打造成“防洪景观河、民生休闲河、医药文化河、养生旅游河”。(通讯员 陈祥 特约通讯员 陈钰 摄)

“五一”前夕,华中科技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岳奎、刘家俊、吕洪良、李小红等专家教授走进蕲春,在横车镇、县财政局、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税务局等单位开展面对面宣讲,回顾百年党史,重温革命岁月,为基层干部职工和群众代表送去“精神大餐”。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蕲春县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学深悟透守初心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恰是芳华。

3月初,市委常委、蕲春县委书记赵少莲发出动员令,要求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要政治任务。该县迅速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各级党组织统筹各类资源和宣讲力量,充分挖掘、用好用活蕲春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蕲春落地生根。

一盘棋谋划。该县把内容丰富、具有蕲春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各项工作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促使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守初心、担使命。

看原著学原文。3月9日,县委召开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之后,县领导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头认真研读党史书籍,带头撰写和交流学习体会。县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送书上门,发放指定用书25283套。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蕲春县依托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平台,开展“悦读者”“党史诵读”等系列活动,引导党员群众阅读党史学习教育书籍,营造全民阅读党史的浓厚氛围。

聆听党史故事。该县遴选政治素质好、威望高、熟悉蕲春党史的退休老党员、退伍老兵讲述党史故事,激发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3月29日,县委理论中心组全体成员来到县烈士陵园和高山铺战役总指挥部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

全民颂读党史。该县发挥融媒体中心资源优势,打造党史学习“空中课堂”。推出“党史百年天天读”“党史微视频”专栏,录制并播报“百名党员干部讲党史故事”“全民读党史”,实现手机端随时、随地、随处学党史,使党史学习便捷化、线上化。

该县还将精心编印的红色书籍《中国共产党蕲春县历史》《蕲春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纪录片等纳入特色学习教材,推出11个县内现场学习点,让一处处红色地标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课堂。各乡镇办组建了由基层党员、教师、先进典型、“五老人员”的百姓宣讲团,让党史宣讲活动接地气、有温度、入人心。

汲取智慧扬精神

该县注重学习方式方法创新,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需求,强化研究、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增强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实效性。

抓好关键少数,注重思想先行。县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及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节点,统筹推进。全县各基层党委(党组)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基层党员利用空余时间,通过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电影、撰写学习笔记,开展个人自学。

该县适时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培训会暨县委理论宣讲团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交流启发;整合高校、宣传战线、党校、文联、社科联等单位骨干力量,组建“四团七队”,党史学习教育“七进”大宣讲实现全域覆盖全员覆盖。

4月22日,湖北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走进蕲春,省委宣讲团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安洲教授以《百年党史:史诗般的思政大课》为题,解读了如何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自信、汲取智慧、汲取力量。

在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横车示范点,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岳奎教授以《学百年党史 担民族复兴》为题,从烽火四起、改革开放、伟大复兴三个方面,用丰富的史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回顾百年党史,对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作了系统阐释。

刘家俊、吕洪良、李小红等华中科技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引导基层干部职工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省悟,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克敌制胜法宝,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截至5月1日,该县召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议、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带头上党课百余场次,全县5万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参与。

该县还组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小组”,对县内14处烈士纪念设施点进行修缮改造,高质量打造蕲春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播高地。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党员干部瞻仰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

各级党委(党组)创新载体,开展专题培训、实地参观、田间地头话党史、送学上门、举办青年读书班等党史学习教育活动500余场次。蕲北大同镇“身边的课堂”进湾入户进田间地头;李山村妇女宣讲队30余人,在李山村红色教育基地向县内外游客开展党史宣讲。

起步开局真为民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终目的是推动实际工作。

赵少莲表示,要聚焦为民服务,办好实事,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学习教育的落脚点。

蕲春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史蕴含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务实举措,强化统筹结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以实际行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县“四大家”领导根据各自分管的领域和联系的驻点单位,深入基层群众、生产一线,重点围绕教育、医疗、交通、水、电等民生项目方面,提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提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260条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护航行动”,收集并解决企业困难300余件。

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平台“微心愿”菜单,围绕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助残帮扶等内容,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20余次。县交警大队工作人员开展“下乡办证”,为基层群众办理摩托车驾驶证和牌照;县税务局提供线上服务,指导群众线上操作发票申领流程,推行涉税事项网上“一站式”办理;县人社局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持续开展“送岗下乡”活动;巩固提升安饮工程,改造联村水厂39座……

东方风来满眼春,风劲扬帆正当时。目前,百万蕲春干群正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意志愈发坚定,脚步更加铿锵,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约通讯员 陈钰 通讯员 吕雷 谷传伟)

美景如画雾云山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蕲春县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使雾云山跃升为全省知名的4A级景区。图为5月8日航拍蕲春雾云山美景。通讯员 陈祥 摄

蕲春高质量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5月5日,在蕲春县株林镇石板岩村中药种植基地,成片的金银花藤枝繁叶茂,淡淡的药香沁人心脾。“五一”期间,这里吸引县内外游客上万人。

2016年,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启动。2017年9月,蕲春县凭借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深厚的李时珍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旅游景观,从国内近百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入选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15家创建单位之一。

该县高举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深入实施“药旅联动”战略,把蕲艾大健康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振兴中医药产业的切入点,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及产业集群,高位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抓好创建,建好项目。该县深耕蕲艾种植、加工、商贸、物流、文旅、养生六大产业板块,加快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奋力打造百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千亿大健康产业。

近3年,该县累计投入30多亿元,用于建设核心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接待条件、奖补市场主体,打造了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3A级景区9家,旅游示范村10个,打造乡村旅游和户外运动示范点65个和城区3小时健康漫步生态养生圈、6小时健康骑行生态养生圈;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形成以度假酒店、民宿为引领,旅游餐厅、精品超市为主体,农家乐、艾灸体验馆为补充的旅游“吃住购养”接待体系;旅游与中医药康养为一体的“中医药+旅游”产业融合,观药景、品药膳、泡药浴的大健康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越拉越长。2020年,该县游客接待人数达551.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7.59亿元。

“以药促旅,以旅兴药。”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发蕲艾产品20个系列800多个品种,拥有准、械、消、妆字号27个,全县蕲艾种植面积累积达20万亩,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元,在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上列第39名。(通讯员王欣 吕雷 特约通讯员陈钰)

蕲春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5月3日,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玫瑰种植基地的玫瑰花香气四溢,数十位村民趁着大好时节采摘玫瑰花瓣,眉眼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该县整合美丽乡村资源,采取“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产业模式,大力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发展蕲艾、百合、栀子、夏枯草、玫瑰、白芷、银杏、油茶等中药材种植,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生态旅游观光新型农业种植,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4月25日,该县在檀林镇举办第六届雾云山农耕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大型节会,将乡村生态资源、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当天吸引3000余名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当地农副土特产品销售。

打好乡村旅游牌,拓宽群众致富路。该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发展茶叶、油茶、银杏等特色产业,盘活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通过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蕲州镇邵垅村成立银杏合作社,“请回”本村走出去的华南农业大学张常明教授担任发展顾问,依托原有1000亩银杏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村民入股分红,其中,村集体占股51%、36户村民占股49%,村民户均年收益达6000元。

据统计,“五一”期间,该县共接待自驾游、乡村游、户外游客53.68万人次,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亿元。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时珍纪念馆、全国文明村九棵松和李山、李时珍百草园、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鄂人谷、雾云山村、仙人湖等知名景区景点在做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游客均达到最大承载量的75%以上。(通讯员操东日 吕雷 特约通讯员陈钰)

蕲春招才引智赋能乡村振兴

5月4日,在蕲春县漕河镇飞跃村常青桑葚基地,碧绿茂盛的桑葚园内游人如织,前来观光采摘桑果、体验现代旅游农业之乐的游客,边品尝桑葚,边拍照留念。

年初以来,该县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利用乡音乡情感召,加强与在外企业家、专家教授等优秀人才联系对接,聚力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和环境打造,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乡情感召,强化聚才储才力量。该县15个乡镇办、9个招商分局对人才回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收集2202名蕲春籍在外专家教授人才信息、企事业单位合作需求信息120余项;在全国各地商会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实行“四个一”对接服务机制。

借力引智,激发人才资源活力。该县不断巩固县校合作,与国内外36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省级技术研发平台4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家,企业自主创建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1家。同时,充分发挥大健康产业优势,促成中科院院士骆清铭、广州医科大学周荣等蕲春籍专家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梅全喜等发起成立李时珍中医药基金会,助力打造“中华蕲艾灸疗第一村”。

优化“软环境”,打造留才“新高地”。该县出台《蕲春县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拿出2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激励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引进,帮助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资金248万元、企业研发费用奖补资金186万元,7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费减免274万元,15家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减免2650万元。同时,不断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积极争取人才公寓房源,解决急需紧缺人才住房的后顾之忧。

据悉,该县依托各地商会、校友会设立人才工作站,聘请商会、校友会负责人为“招才大使”,帮助联系高校、科研院所,引荐人才和优质项目。目前,该县已引进专家教授82人,收集有效合作需求278条,匹配专家教授510人,开展对接洽谈249次。(通讯员吕雷 付杲 特约通讯员陈钰)

蕲春稳步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5月6日,蕲春县张塝镇孙冲河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完成主体土方工程,堤防加高加固和排涝站修复工程正有序进行。

该县始终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制,对2021年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及时调整充实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明确分片包保和防汛责任分工,对各类水库、堤防、涵闸(泵站)、山洪灾害易发区、蕲河灌区等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持续推进蕲水系统治理、九棵松渡槽改建、狮桂灌区和白莲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

通过查看工程现场、巡查河道沿线、启动设施设备等方式,该县对各地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河道清障等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病险水库、在建工程、山洪灾害隐患点。大同、花园、白莲干渠及县管水库渠系、蕲河、桐梓河等19座出险水库及赤东大堤回水堤防管涌等重点水毁恢复工程已基本完成,赤东湖堤整险加固、株林河治理等工程正抓紧推进。

目前,该县蕲水灌区、蕲河治理、赤东湖泵站改造升级、鹞鹰岩水库除险加固、花园水厂扩建等13个重大项目已经成功申报入库,总投资17.2亿元,其中总投资13.6亿元的蕲水灌区列入全国150项重大水利项目已经动工建设。(通讯员吴斐 吕雷 特约通讯员陈钰)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