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星”新闻⑫ | 从形态修复到功能重建,整形专家重塑“幸福人生”

乳腺癌术后“失乳”痛苦不已的患者,自体组织实现乳房再造;头皮瓣被撕裂成三块的女患者,头皮再植萌出新发根;“淋巴水肿”40年未愈的老人,成功“消肿”,恢复正常生活……一提起整形外科,很多人将其和“医美”划等号。实际上,颜值的“锦上添花”只是整形外科这棵“大树”的分支,修复重建才是 “主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生们如同“刀尖上的艺术家”,雕琢美丽的同时,始终坚守初心,为缺陷患者修复、重建,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整形美容外科专业机构之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多位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先后在协和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1977年,辛时林教授在湖北省开设首个整形外科,并成立门诊及病房,引领了中南地区整形外科发展。2006年,整形外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孙家明教授先后设立乳房整形与再造中心、颅颌面与唇腭裂中心、体表肿瘤与创伤修复中心、私密整形与修复中心、耳整形与再造中心、国际美容中心、体型雕塑与腹壁整形中心、鼻整形与再造中心、激光微创美容中心共九大亚专科中心。

在去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上,该院整形外科专科名列全国第五。

领跑全国

精准重建乳房重塑人生

乳房再造是整形外科一个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领域。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在我国,去年乳腺癌新发病例约为42万例,因乳腺癌手术导致乳房缺失的占80%以上。

3年前,42岁的兰女士(化姓)体检时发现左乳有肿块,最终确诊为乳腺癌。在当地医院,她选择了乳房全切。经历了放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病情渐趋稳定。人虽活了下来,但“失乳”后的生活如同掉进了深渊。兰女士说,很长一段时间她不敢正视自己,尤其衣服穿薄一点,生怕被别人发现,性格也越发敏感。更崩溃的是,她和丈夫疏远了很多,怕他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甚至开始分房睡。

今年3月,兰女士听说乳房可以再造,重燃希望的她找到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孙家明教授。经仔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孙家明评估可以手术——从腹部“取材”,连皮肤、脂肪、血管一同移到胸部,进行乳房再造,这也是他的“拿手绝活”——横向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这种手术方式最难的就是血管缝合,这也是新乳房存活的关键。

目前乳房重建一种是植入假体,另一种是在患者腹部“取材”造乳。“像兰女士这样,新乳房外观逼真,饱满又柔软,同时腹部甩掉脂肪后更平坦,身材更匀称。”孙家明介绍。

自体组织重建,极其考验技术和经验。孙家明说,从腹部“取材”时,血管定位、剥离都要小心,造乳时还要讲究对称。2019年,该科在“黑科技”——虚拟现实技术(MR)辅助下,将“虚拟”乳房与身体重合,血管、肌肉走向一目了然,造乳时创伤最小,也更精细化、微创化。

作为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孙家明从事整形与修复外科30 余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水动力自体脂肪隆乳术”,牵头参与制定《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临床技术指南》、《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应用指南》等共识指南5项,推动我国整形外科在乳房再造领域的快速发展。

今年2月,孙家明教授团队主持的乳房再造项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身为医者,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患者康复。”孙家明感慨,协和整形外科团队修复的不仅是身体的“残缺”,更守护了患者的生命与尊严。

创新引领

解决复杂创面修复难题

除了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烧(创)伤后瘢痕修复,以及各种皮肤外伤的诊治,都是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的强项。

48岁的陈女士在工厂上工时没戴工帽,不慎将马尾卷入机器,本能往后退的她,被机器死死“咬住”头发,在她侧身挣脱过程中,头皮从后往前完全撕脱,且被撕成3片,她痛得当场休克过去,当即送往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救治。

经评估,陈女士头皮脱套游离,部分骨膜外露,局部挫伤严重,失血量接近人体的1/3,当晚急诊手术。和一般撕脱不同,陈女士头皮扯成3片,部分血管无法再用,头皮回植难度很大。如果只是将头皮打薄后当成皮肤回植,难度虽然小很多,但以后再也不会长出头发,考虑到这一点,孙家明教授决定“量头定制”精准修复。

专家团队在显微镜下吻合血管。由于一侧血管长度不足以吻合,还从左脚背取两根静脉“搭桥”,尽可能保证血供。这个“精细活”持续了近10个小时,陈女士挺过难关,回植的头皮全部存活。

每年,整形外科接诊各种创伤后亟待缺损修复的患者,如烧伤后肌肉毁损、瘢痕造成的关节畸形、运动障碍、面部畸形,以及意外伤害的缺损。该科创新引领,不断开展游离皮瓣(皮肤+血管)等新技术,开创许多器官再造方法,量身订制手术方案,加速患者术后愈合。

前沿探索

移植自体组织 “修残补缺”

去年9月,一名6岁女童乐乐(化名)慕名来到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专家发现乐乐脖子、后背有大片黑色素痣。妈妈说,自一出生,乐乐颈肩部就有一块不规则的大片黑痣,上至头枕部,下达肩胛骨下缘。随着孩子长大,黑痣面积越来越大,颜色也在加深。

郭能强教授说,孩子黑色素面积巨大,一次性切除创面大,孩子难承受,便在后背皮肤里埋入球囊,向球囊注水后皮肤膨胀,渐渐撑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皮肤生长,就能用自己的皮肤覆盖创面。

乐乐“养皮”3个多月后,郭能强教授团队分两次手术,在全麻下切除乐乐背部色素痣,并将“养”出的皮肤连带血管一同修复创面。术后,孩子转移的皮瓣血运正常,颈肩部皮肤生长也很不错。

“这种大面积的黑色素痣很少见,手术切除难度很大。”孙家明说,整形外科用自体组织“修残补缺”,如唇腭裂、小耳畸形、血管瘤、大面积黑痣、黑色素瘤、神经纤维瘤等,全国各地的疑难患者在协和重归正常生活。

几十年来,整形外科团队一直在临床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手术方式。如原创术式——小切口超量扩张全耳再造术,被国际整形美容杂志收录,它无需植皮,实现全耳再造,外形和“真耳”几乎一样;双环法乳房缩小成形术、手术联合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环扎悬吊面部年轻化技术等,都是协和核心技术。

媒体聚焦

往期回顾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① |主动脉撕裂!协和多学科接力守护母子平安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② |8年后,同一家医院与团队,让他再获新生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 ③|协和父女教授相隔32年,接力救命!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 ④| 我院完成第100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领跑全国!

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⑤| 我院为出生24天“巴掌宝宝”成功补心!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⑥| 舒适化医疗时代已来!协和麻醉背后的“无痛绝招”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⑦ |胃肠外科为86岁上甘岭英雄打通生命“补给线”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⑧ |探访协和泌外生命奇迹背后硬实力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⑨| 硬核出击!解密协和过招冠心病的“尖板眼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⑩|首次!全国直播:婴儿心脏移植手术!六一前夕的生命大拯救!

协和155周年·学科“星”新闻⑪ | 协和专家为三月龄女婴微创巧分流颅内“堰塞湖”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策划:党委宣传部

来源:楚天都市报

采写:聂文闻 刘迅

摄影:刘坤维

编辑制作:彭锦弦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