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月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转眼又到年底。
如果让你总结这一年的关键词,你会想到什么?
前段时间B站发布了“2021年度弹幕”,今年网友们在弹幕里说过的最多的三个字,居然是:破防了。
仔细想想,这一年的确发生了太多大事。
疫情、奥运会、河南暴雨、袁老去世……
这些我们集体关注的大事件里,藏着太多让人破防的瞬间。
这些瞬间,可能都很微小。
但正是在这些小事里,我看到了最好的我们,更看到了大写的中国人。
01
疫情故事 • 中国式担当
这一年,疫情一直反反复复。
从石家庄,到沈阳,到大连,到南京,到扬州,到西安,到额济纳……
我们喊加油喊遍大江南北。
但大部分人只能在背后鼓劲。
真正在前面扛着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普通人。
•
今年初,大连一位志愿者,倒在了工作的街道上。
他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是:消杀继续。
8天后,他的儿子接过了他生前用的弥雾机,成为了新的志愿者。
孩子平静地说:
“机器很重,责任很沉,我一定会继续。”
看到他儿子背上沉重的设备,一路消杀的背影。
很多网友都破防了。
爸爸不在了。
但爸爸的仗义、担当、善良,从未离开。
这美好的品质,藏在这个懂事的孩子身上,更藏在无数个中国人身上。
•
云南的一个民警,已经在边境艰苦地守了500多天。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
同事们送了他一块“生日蛋糕”,是这样的:
“从左切到右,健康又长寿。”
他穿着防护服,捧起这独特的蛋糕和祝福。
其实什么生日不生日的,这些边境抗疫者心里,往往只有一件事:守好我们这个卡点。
国外疫情肆虐,很少有人知道,边境的疫情防控有多难。
幸亏有这样一群人,在边境的各个角落严防死守,为我们举起了厚厚的盾牌。
他们守住了自己的卡点,也守住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宁。
•
也是云南,有一位闫师傅。
他是一位司机,负责运送隔离人员。
工作非常辛苦,他每天长时间闷在厚重的防护服里,经常结束工作脱下防护服,从头到脚都是汗水。
今年8月,他忽然得知74岁的母亲去世了。
因为工作特殊,他没办法回去奔丧。
母亲出殡那天,他朝着家乡的方向,含泪鞠躬,和母亲送别。
“妈妈,我不能尽孝了。”
他说完这句话,继续上岗。
一句话,让无数国人破防。
母子一场,彼此心里会有多么深浓的感情,多少难忘的回忆?
妈妈最后,有没有在等他呢?
没有儿子相送,她心里很遗憾吧?
希望她能知道,儿子做着平常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人。
他的功劳,很少有人看见,但他值得妈妈骄傲。
•
石家庄疫情最重时,要紧急建一个巨大的集中隔离点。
零下十几度的寒潮里,有位大哥已经工作了两天两夜。
记者随机找到他时,他脸上挂满了水泥点子,急匆匆地扒着手里冰凉的盒饭。
“简单吃一点吧,还有好多活儿等着呢。”
这“敷衍”的回答,背后是“使命在身,不敢怠慢”的认真。
而正是无数个抗疫者的这种认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困难来了,我上!
这是疫情中的中国式担当。
02
河南暴雨 • 中国式团结
7月20日,河南多地突降暴雨。
大雨很快灌满城市,千万人置身险境。
千钧一发的时刻,无数个普通人瞬间化身英雄。
•
一家商场门口,十几个人穿着一次性雨衣,站成一排,泡在齐腰的水里。
他们一声一声喊着口号,在全力“拔河”。
绳子的另一端,是商场负一楼的受困者。
“拔河”的人,是没回家的普通市民。
他们喊着1!2!3!一个一个地,救出了另一群市民。
洪水汹汹。
生死只在一瞬间。
被淹没的人心里一定很绝望吧。
谢谢陌生的你,拼命拉住命悬一线的我。
•
暴雨下,马路全被洪水淹没。
要想转移,必须抱团行动。
郑州街头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
大约20个陌生人挤在一起,围成了人墙。
他们喊着号子,慢慢地,以一堵墙的姿态穿过洪流。
细看这人墙,男人冲在外面,挡在外面,女人走在中间,被保护着。
“让女人和孩子先走。”
那次洪水中,很多个受困的角落,都有人喊出这句话。
在危难之际,自发地保护弱者。
中国爷们儿,让人感动。
•
一个女人,陷入了汹涌的洪流。
她努力地用双手抓住身边的车门,整个身体都被冲击得横了过来。
最后,她没能坚持住,手一松,霎时被洪水冲走。
高处的人们发出惊呼。
一个黑衣的大哥,丢掉了手里的伞,纵身跳入洪水,一把抓住了即将被淹没的女人。
而五米开外的下游,一个小伙子也站在了洪水中,正准备接应。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河南,一次又一次发生。
有的人,明明自己也才刚刚脱险。
但一看到水里冲过来人,还是本能地撸起湿透的裤腿,扑进水里去救人。
他们都是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
但那一刻,他们个个都是英雄。
赴汤蹈火,无惧无畏。
•
暴雨中,一群孩子在积水中狂奔。
他们拼命地挥着手,拦下了一辆又一辆车。
不是在恶作剧,更不是要坐顺风车。
他们是住在附近的孩子,知道前方积水严重,车开过去会很危险。
所以站在大雨里,奋力拦下想过去的车,一遍又一遍地大喊:
“前边被淹了!不要过!”
看到这段偶然拍下的视频,很多人也泪目了。
孩子们太棒了。
当然,大人们也很棒。
这场暴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强大的中国式团结。
“你有难我帮你,我遇困你助我。”
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善良。
说起来不起眼,但当它在现实里展现,真是让人瞬间破防。
03
战场视频 • 中国式勇敢
2月,一段“中印边境冲突”的现场视频被公开。
10月,《长津湖》上映。
两段战场影像,看哭了无数人。
•
一年前,中印边境冲突,4名解放军战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面对几千印军来犯,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了祖国山河。
当时有一个点赞超高的热搜,叫:他们是为我而死。
共青团中央,在B站发过一个视频。
前12秒,是在冲突中的戍边战士,张开双手保卫边境。
然后是1分钟的黑屏。
在这短短的1分多钟里,网友们留下了2.2万条弹幕。
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让人破防。
这两万条弹幕,再次看哭了很多人。
谢谢你们的勇敢。
我们深深感念。
•
一家网吧,走进一位老爷爷。
他跟老板说,想看《长津湖》的电影。
他说影院太吵了,也没人陪着一起去,听说电影上映了,想看看。
老爷爷不知道,刚刚上映的电影,网吧里是看不到的。
老板找了半天,最后给爷爷放了《长津湖》的纪录片。
爷爷戴着耳机,静静地看了一个小时,边看边哭。
不知道老爷爷的身份。
但他一定远比我们更知道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的勇敢。
也比我们更懂珍惜,今天的岁月静好。
•
电影院里,几个老兵穿着军装,来看《长津湖》。
他们早被炮弹震坏了耳朵,说话都需要喊。
放电影时,他们努力地竖起耳朵,想听清台词。
看到一幕幕战役场景,老兵们哭得不能自已。
电影结束后,他们站起来,对着银幕,庄重地敬了军礼。
我们看电影,是壮烈,是感恩。
而他们,看到的是炮火连天的昨日重现。
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就是对勇敢的他们,最好的致敬。
•
一位爷爷,出现在镜头里,让人不忍细看。
他是冰雕连的幸存老战士,双手双脚,全被冻掉了。
可他眼里,只有满满的坚毅。
经历过战争的他们,也许面目全非。
但他们坐在那里,就像一座丰碑。
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战争并不久远。
幸好,我们每一个战场上,都奔腾着中国式勇敢。
04
东京奥运 • 中国式优秀
7月,东京奥运会。
中国健儿给了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
•
4月,中国女足苦战韩国。
艰难地打到加时赛,我们靠着王霜的一记进球,终于杀进奥运会。
看台上,一个大老爷们激动万分地哭了起来。
他说:
“我觉得很幸福!
感谢女足姑娘们给我带来的民族荣誉感!
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的普遍感受。
谢谢你们如此努力,如此优秀。
同为中国人,我们与有荣焉。
•
1932年,中国正深陷战乱苦海。
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
他出发时,报纸的寄语是:
“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
此刻国运艰难,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在海上颠簸25天后,他站在洛杉矶,发起了百米冲刺。
一无所获。
1983年,刘长春去世。
而这一年,新一代“飞人”刘翔出生。
23年后,他打破了100米栏世界纪录。
而今年,苏炳添又成为第一个跑进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的百米纪录。
这一刻,如果刘长春那一代的中国人能看到,该会多高兴啊。
•
1984年,许海峰的一枪射击,为中国拿下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
2021年,东京首金,同样属于中国。
“杨倩你好,我是许海峰,恭喜你……”
昨天有你,今日有我。
中国人前赴后继,从不认输。
•
这些片段,都来自B站一个播放量660多万的视频。
时空交错的百年奥运,每一帧,都让人热血沸腾,瞬间破防。
“1952年我们去了奥运会,缺记者,都没租卫星(转播)。”
今年,“这台超高清转播车,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的。”
《一个人的奥运会》里说,“要是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赞助商就好了。”
下一秒,健儿们穿着漂亮的国产运动服,意气风发,势在必得。
百年奥运,也像是百年中国。
自强的中国人,优秀的中国人,从一穷二白站上世界之巅的中国人。
就这样一路拼命奔跑。
跑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
而这背后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每一次回顾,都忍不住破防。
05
袁老离世 • 中国式感恩
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去世了。
虽然老人家已经91岁高龄,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想过他会走。
那几天的网上,到处都是震惊,悲痛,和感念。
•
5月24日,一对广西的夫妻,开车赶到了长沙。
他们是来送袁老最后一程的。
大哥哽咽地说:
“我们是60年代挨过饿的人,我懂得没有饭吃是什么滋味。
所以我今天一定要赶过来,送送他老人家。”
大嫂在一边,哭着点头,话都说不出来。
最动情的话,往往都不知如何表达。
但这种感恩,每个中国人都懂。
•
那天,还有一个来自湖北的小哥。
他自驾三小时,带来700束花。
在长沙街头,他把这些花免费分发给来送袁老的路人。
“你们真心,我也真心。
不要给钱啊,给钱我不开心的啊。”
他们也许从没见过袁老,却为自己能吃饱饭,衷心地向他感恩。
和我们一样。
•
B站上,在袁老逝世的消息中,网友们留下了15万条弹幕。
“多希望这不是真的……”
“老爷子一路走好。”
“国士无双,袁公千古!”
满屏都是怀念,都是不舍。
后来的几天,B站上出现了很多很多关于袁老的视频。
有人写了诗,有人唱了歌,有人拼了魔方,有人在游戏里搭了一幅画……
← 滑动查看
这些年轻人用各自擅长的方式,来纪念袁老。
他们也许从来没饿过肚子,却和我们一样,希望永远记住这背后的英雄。
•
送别袁老那天,好多人自发赶来,在道路两边列队大家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很多人哭着追灵车,跑了很远。
十字路口,所有的车辆集体鸣笛致敬。
灵车开过去了,笛声依然经久不息。
那天,央视记者现场飚泪,说:
我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场面,这么多的群众都自发而来,他们是发自内心对袁老的崇敬。
这一刻,我永生难忘。
殡仪馆前,更是堆满了送给袁老的鲜花。
到了深夜,送别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人们捧着花,抱着娃,向袁老鞠躬道别。
此情此景,一次次让人破防。
为什么一位老人的逝去,会触动那么多国人?
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我们每一次美美吃饱,每一次悠闲散步,每一夜无忧安眠,都是因为另一些中国人的护佑。
我们心里,一直感念每一个袁老这样的人,对他们满怀谢意和敬意。
所以袁老去世,我们才如此感念。
中国人,懂感恩。
06
集体破防了
总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疏离”,每个年轻人都好像只关心自己。
但“破防了”三个字能成为年度第一弹幕,说明年轻人心里,藏着深深的爱,同理心,和家国情怀。
这一幕幕,不仅打动了B站的年轻人,更让许许多多的国人动容。
太多中国人,看似普普通通,却有一身赤胆,满腔热诚。
他们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
在深陷苦难时积极进取。
在怀抱幸福时心存感恩。
他们,和我们,一起关心着这个世界,热爱着这片土地。
他们的勇敢和担当,他们的优秀和善良,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破防,并感到无比骄傲。
- End -
作者简介: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解读情感,透视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女性成长。新书《好的人生,不慌不忙》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bymooneye)。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今日互动话题
今年让你“破防”的瞬间是?
精彩内容推荐
100年前大流感,最致命的瘟疫,全球1/3的人感染
2021-12-23
看《永乐大典》时,我在看什么?文字、图片、视频观后感征集中!(预约又上调啦)
2021-12-22
“煤气灯效应”到底是啥?如何认清并摆脱精神操控?
2021-12-21
【长江讲坛】听科普大V讲心血管健康知识(周六下午场)
2021-12-23
“楚天云递”又有新朋友了(内附“诸事皆宜”兑奖通道!)
2021-12-22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