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华社提到的武汉这一小学,凭啥出圈?

4月20日,新华社发表

《这所小学,为何得到亚足联命名》,

关注武汉万松园路小学

为何能得到亚足联命名。

建校60多年,

就有几乎等长的校园足球历史。

武汉万松园路小学

被亚足联命名为

“亚洲展望——

男子、女子足球项目授权学校”,

也是目前全国少见的

男子、女子足球项目

都得到亚足联授权的学校。

“万超”联赛

吸引全市7个区62支队伍参加

近日,第三届“万超”足球联赛开幕式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举行。来自武汉市幼儿园、小学、初中的62支参赛队伍,将在4-6月进行310场比赛。本赛事旨在通过足球联赛鼓励青少年和幼儿参与足球运动,增强体质,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促进全面发展。

极目新闻记者从开幕式上了解到,第三届“万超”足球联赛参赛队伍和赛制均进行了升级。比赛共设有幼儿组,小学中、低龄组,初中组四个组别,来自武汉市江汉、江岸、汉阳、经开、洪山、江夏、东西湖等七个区的640名球员将进行10轮比拼。

揭幕赛上,江汉区万松进取队、江夏齐心小学一队、江汉区卫星村奋进队、汉阳区美美西大街小学等16支参赛队伍分为3个场地,进行了5人制和3人制比赛。

幼儿组三人制四门比赛刚过20分钟,记分板就被翻到20∶35。每进一个球,下场比赛才登场的江汉区尚秀幼儿园大班球员张沐阳都会大声欢呼,并拉着队伍领队、爸爸张宇的手,高喊“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想踢!”

卫星村小学二年级女生曾瑾萱抢断对手的球后,过人、抬脚、射门。练球第一年、第一次参加校外比赛,就率先为球队拿下一球,曾瑾萱兴奋地和队友们一一击掌。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现场有45名学生裁判员担任比赛裁判。万松园路小学六年级(4)班的学生王奕茗经过一个多月的赛前培训,主动请缨担任了本次比赛的裁判。“这是我第一次当裁判,我主要负责给场上的两支参赛队伍计分。”王奕茗说,她一直对足球比赛很感兴趣,父母也很支持她,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她都会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学习裁判知识。

“赛场上,球员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在场上拼搏的场景让我感到很振奋,尤其是这场比赛的门将,接球时很有方法,还有球员摔倒了立即爬起来,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赛场一旁,正在备赛的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刘世奇说。

受场地限制,家长无法进入校内观赛,但栏杆并没能阻隔亲友团的观赛热情。学校外,百余米长的栏杆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尽管从校外看不到女儿的比赛场地,曾瑾萱的妈妈仍带着大儿子全程守在栏杆外。曾瑾萱的妈妈说:“她走出球场,看见我们一直在守候和支持她,会很开心的。”

举办三年来,“万超”联赛从校级比赛、区级比赛,升级为市级比赛,影响力逐年扩大。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不单以竞技为目的,更让孩子享受到足球的乐趣,在比赛中增进友谊、提升技能。“看着孩子们在球场上快乐踢球,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万松园路小学校长熊丽萍说。

一所小学举办如此规模的赛事,离不开人力、财力、场地和制度保障。工作人员不够,学校老师全员上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筹备比赛;经费不足,市、区两级教育局划拨专项经费,两家企业主动提供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赞助;原有的3个球场难以应对高频率赛事,学校利用“水马”将场地分为8块,可供16支队伍同时进行三人制、五人制、八人制等不同赛制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为规范赛事各项制度,学校老师多方联系、反复打磨,做出一本65页的联赛秩序册。

学生学习成绩足够好

才能成为足球生

如何兼顾体育和教育?这个困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在万松园路小学的师生们看来,并非难题。

与传统的“差生才练体育”刻板印象不同,在这里,学生学习成绩必须足够好,才能成为足球生。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老师和教练员达成共识,要充分保障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为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有效的训练,学校组建起扎实的教练阵容。由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员、讲师邓世俊领衔,学校共有9名足球教练,全部持有亚足联C级以上教练资格证。

参照国际足联草根足球节的教学模式,万松园路小学将足球课分为“技能区”“游戏区”“比赛区”“守球区”四个区域进行,统筹游戏、比赛、身体机能和技能训练。“每隔十分钟轮转一次,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兴趣不衰减、注意力集中。”邓世俊说。为解决师资瓶颈,学校还引入“小先生制”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备课,作为小助教辅助教练上足球课。

来源:万松园小学

依托联赛制度,层层选拔出的足球生每周集中练球三次,并在周末参加一场比赛。“这个训练量不算大。但每周末打完比赛,我们会将所有比赛资料拷贝回家分析,周一进行教练员集体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周的训练内容。”邓世俊说。

“学生为了享受踢球乐趣,会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加专注、高效地学习。而踢球时,眼观六路、准确判断、及时反应的锻炼,也让不少孩子思维更加灵活,反过来促进了学习。”熊丽萍说。

从“万松园”走向世界

足球特色代代相传

万松园路小学几乎从建校起就开展了校园足球。走进学校的足球俱乐部,金光闪闪的冠军奖杯摆成一面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学校的“足球名宿”海报——涂胜桥、常卫魏、蒿俊闵、姚翰林等一批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从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

来源:万松园小学

如今,姜晨璟、杜健群等万松园路小学毕业的“00后”已接过前辈接力棒,进入国青队、国少队。而早已毕业数十年的“国脚”们也时常回到母校,为师弟师妹踢表演赛、指导训练、赞助服装与装备,让榜样的力量与温度触手可及。

六年级学生尧尧快毕业了,尧尧奶奶给邓世俊发来消息。“孩子的训练服和鞋子有很多,也都有‘万小’的印记,丢了可惜。我想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的,留给将来的小队员。等尧尧以后工作了,再给小队员们送新的。”

在邓世俊看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让学校的足球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足球学子从‘万松园’走到中超联赛、走进国家队、走向世界,激励更多后来者参与足球运动。而前辈们持续不断反哺母校的行为,也在小朋友们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未来可能有更多力量加入我们,共同做好校园足球。”

走在校园足球发展前列的万松园路小学,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万松园模式”推广到更多学校。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邓世俊参与编写24册《校园足球》教材。近年来,万松园路小学还采取学区牵头制,与周边的航空路小学、卫星村小学组成学区,共享场地和师资。

“我们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把基层青训工作做扎实,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足球运动员。”熊丽萍说。

来源:新华社、极目新闻(记者:王媛)

编辑:刘思宇

审核:谢礼逵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