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从职场精英到在校学生,年轻生命骤然离世,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带来不少疑惑——为何猝死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年轻人猝死不是命运的“随机抽签”,而是多重危险因素长期累积后的暴发。
猝死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
猝死,意为“突然死亡”,医学上指潜在疾病快速进展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死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学者研究发现,据估算,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例猝死,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例,居全球首位,救治成功率低。
猝死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导致的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
非心源性猝死,则是由神经、呼吸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死亡。
猝死的发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发病风险预警难度更大。
青年猝死者有不少共同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杨红霞表示,猝死的青年人除了可能受遗传疾病(如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不少共同点。
外卖为伴
不少年轻人点外卖的频率很高,但外卖食品通常油大、盐多,长期吃会导致高血脂,让血压、血糖更难控制,血管也会慢慢被“糊住”。
另外,如果不按时吃饭,等饿到极限才吃,会导致胃肠道血管突然扩张,血流量增加,令心脏血流量减少,引起冠脉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增加猝死风险。
疲惫不堪
熬夜加班、频繁应酬等,会让身体严重透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脏负荷、心肌耗氧量加大,易诱发急性心律失常、心衰而致猝死。
情绪起伏
研究发现,人在情绪波动时,猝死风险是平时的4.7倍。
激动、焦虑时,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最终因急性心梗而猝死。
吸烟喝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损害血管内皮和心肌,从而引起冠脉痉挛和心肌损伤。酒品中的乙醇等物质会加重心脏负担,使猝死风险提高6.7倍。
运动不当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研究发现,运动相关猝死事件中,40%为39~59岁人群。
这个年龄段人群身体功能逐步下降,潜在疾病风险。由于工作繁忙,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后,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容易增加猝死风险。
疏于管理
年轻人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不按时体检,有点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由于前期疏于管理,没有发现疾病隐患,一旦急症发作,将很难挽回。
主动预防是关键
改变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高纤维,低脂肪和低盐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
规律锻炼: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脏健康。
戒烟与限酒: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这两者都与心脏问题有关。
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应努力维持健康的体重。
定期检查与药物治疗
血压监测:高血压是心脏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应进行定期检查。
血脂检查:高胆固醇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可通过药物和饮食来控制。
血糖检查:高血糖也与心脏病风险相关,因此也要定期检查。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诊断出有心脏疾病的人,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治疗。
其他预防措施
学习急救措施:学习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提供及时的援助。
情绪管理:过度的压力和紧张也可能诱发心脏问题,学习压力管理和放松技巧也是有益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如使用智能手表等通过生物测量传感器的生理测量数据来监测心脏的功能。
一旦有人发生猝死,身边人要做到四个“尽早”:
1. 尽早呼救,拨打急救电话,检查患者意识、心跳和呼吸;
2. 尽早心肺复苏,若患者没有意识、心跳及呼吸,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3. 尽早除颤,大多数公共场所已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要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寻求他人帮助,尽早取到AED进行电除颤;
4. 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待专业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对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
来源:综合生命时报、科普中国
编辑:王真、胡莹
出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精美礼品免费送
本期礼品:轻便双肩包(颜色随机)
如何参与:①在荆楚网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赞”和“分享”。②每周发放10份,分别选取“点赞”、“分享”每周总量的前5名,名单每周一在此公布。数据由荆楚网后台自动统计。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