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现存剧目约500个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湖北省图书馆 2019-01-23 18:02

楚剧属打锣腔系地万戏曲剧种。楚剧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剧目、声腔、表演三个方面。

现有剧目约500个,早期以小戏、折子戏为主,进城后多演折子戏和cc本戏”,并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蝴蝶杯》、《软玉屏》、《三滴血》等。1927年整理、演出、出版了一批反对封建、追求民主的剧目,有《小尼姑思凡》、((终身大事》等66个。1932 年后上演连台本戏和公案戏。抗日战争时期,创编演出了以爱国御侮为内容的历史故事戏和现代戏,有《新雁门关》、《岳飞》、《血战宝山城》、《湘北大捷》等。建国后,经过戏曲改革,整理了8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葛麻》、《百日》、((吕蒙正泼粥》、《打豆腐》、《杨绊讨亲》、《赶会》、《秦香莲》、《宝莲灯》等成为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特别是《葛麻》拍成电影,饮誉全国。创作的《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等也颇具影响。改革开放后,好戏连台,创作的《狱卒平冤》、《虎将军》、《养命的儿子》、《中原突围》、《娘娘千岁》等均在全国获大奖。

传统唱腔有正腔、小调两大类。正腔有迓腔、仙腔、悲腔、四平、西江月。迓腔有男迓腔和女迓腔。迓腔的板式丰富,表现力强,能抒情能叙事,是楚剧的看家腔。后又创造了悲迓腔和西皮迓腔。小调约有60支,采自黄陂、孝感一带的民歌、灯调,生活气息浓,口语化强。上世纪六十年代楚剧将湖北高腔吸收进来,或作创作素材,或改造曲牌结构,配上管弦伴奏,并用黄孝及汉口语言演唱,从而既丰富了楚剧传统音乐的表现力,也为楚剧增加了一类新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