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二黄:汉调二簧渊源密切 道光年间已有科班

湖北省图书馆 2019-01-23 17:56

山二黄又称汉二簧、靠山黄,源流沿革缺乏文字记载。竹溪县传说,是黄州府的二簧在鄂西北流变形成。竹溪县山二黄老艺人童觉平(约1897-1982)的祖辈原籍为黄州府罗田县,乾隆中叶逃难进山,迁居竹溪,常回黄州府做生意,学会唱二簧,也叫楚调。以后,童家自迁居竹溪后第三代祖人开始,在竹溪一带唱"万子"(或名"玩子",业余清唱)。最初,除楚调外,还唱点徽调和昆曲,后来徽调和昆曲逐渐失传,楚调逐渐流变而成山二黄。

山二黄主腔为西皮、二簧,和陕西汉调二簧渊源密切。据1959年在陕西安康调查:道光末,房县范仁保曾领班到陕西安康演出,后曾留居安康办了“祥瑞班”,传教瑞、彩、方、盛,四个字派。知名艺人有周瑞福(生)、闵世才(旦)、夏瑞吉(净)、马家六(净)、姚采盛(生、末)、范大德(丑)等。当时,安康地方还有紫阳人杨金年开办过"鸿、来"科班,一说杨金年学艺的班子是湖北过去的"泰来班",一说杨金年是请的湖北教师教的"鸿、来"班。"鸿、来"班又传教了四辈艺人(以上均见1959年调查报告,现存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均说明鄂西北在道光年间已有山二黄班社。山二黄在陕西安康地区得到发展。约于1875年前后,郧县有肖明甲在黄龙滩开办科班,并组成职业戏班。以后,肖又在郧县举办了天、子、重三届科班,培养了一批演员。郧阳府各县后来也都有一二个衣箱齐全,脚色齐备,常办不散的业余班社,如竹溪的三亦剧社、新溪剧社,郧县的万山学社等,主要在县城演出,都颇有影响。也有一家几代都唱万子的。房县业余老艺人夏华昌一家三代都唱万子,他的曾祖父,生于1835年,有六个儿子,家境小康,自置乐器,自拉自唱。各县较大的集镇也都有业余戏班演唱成风。衣箱较差,行当不全时采取脚色互代办法。此外,还有不少山二黄皮影班。山二黄在郧阳地区六个县长期普遍流行。老人们说:"上自官绅富豪,下至平民学童,都以学山二黄为荣,唱山二黄为乐"。1949年后各县都成立过民间职业剧团,主要在本县城乡演出,也有的曾在川陕、湘西一带三十多个县巡回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后逐渐改唱豫剧、曲剧。"文化大革命"后,仅竹溪县仍保留了山二黄剧团。

1982年为止,搜集的山二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出,其中列国戏占六十余出,唐代戏占七十余出,宋代戏占八十余出,共占剧目总数的四分之三。与其他皮簧剧种比较,岳传和水游戏比较少。常唱剧目有所谓:"十大台","四大逼宫"、"四大家人"、"四大刺客"、"四大征"。"十大台"是:《<湖北戏剧志>一捧雪》、《<湖北戏剧志>二度梅》、《三奏本》、《四进士》、《五月图》,《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更天》、《十道本》。"四大逼宫"是:《黑逼宫》、《黄逼宫》、《白逼宫》、《红逼宫》。"四大家人"是:《莫成替死》、《吴承恩保主》、《马义滚钉》、《红书宝剑》。"四大刺客"是《荆轲刺秦》、《要离刺庆》、《豫让剁袍》、《专诸刺僚》。"四大征"是《雷振海征北》、《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1949年后,郧阳地区各地专业剧团都整理改编和移植了一批优秀剧目。《花子骂相》曾参加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目挖掘奖。移植演出过《将相和》、《游西湖》、《革命自有后来人》等剧目,也创作和演出了一些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