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新闻湖北 > 荆楚各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黄石:用矿冶文化引领城市转型

发布时间:2010-03-31 10:47
网友评论 点击查看 进入论坛
来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万金光、记者 程曦)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
  黄石,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三十万年前,祖先在此劳作耕耘,是屹今发现的人类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三千多年前,先民在此“大兴炉治”,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青铜文化;一百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 业“汉冶萍公司”中的大冶铁厂、大冶铁矿,开创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之先河。19世纪初叶,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泥企业——华新水泥厂。“华新窑型”,已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当历史悄悄翻开公元2010年的年历的时候,走过60年风雨的矿冶老城,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转型中重新崛起。


  一座古老矿山的华丽转身


  登临大冶铁矿“亚洲第一天坑”,会被这东方地质奇观所吸引。历经百年开采,形成了全长4400米,东西长2200米,南北最宽处550米,海拔276米至负168米,最高落差440米,为世界露天矿坑边坡之最。
  面对奇观,领略中华民族矿业勘探的路径,观赏千百年间留下的采矿遗迹,思绪万千。
  大冶铁矿经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亚洲第一采坑”。该场曾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该矿坑剥离岩石达3.6亿多吨,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
  “亚洲第一采坑”,曾经历了一次“垃圾场风波”。
  挖出的矿石,留下的是伤痕。长期的采矿作业,使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有人提议,可利用武汉企业往大冶铁矿拖运矿石的运输线,将武汉的固体垃圾运至此,填埋于坑中;按每年填埋垃圾200万吨计算,可用上100年。实现矿坑回填,不仅解决了武汉的“百年之忧”,还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双赢”之策。
  黄石人 “无法接受”,这一“奇思妙想”被否决了。
  黄石人深度开发矿冶文化,用矿冶文化发“亚洲第一采坑”,誓言把它建成以“汉冶采坑观光区”和“复垦生态观光区”为核心景区的矿山公园。2005年7月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提升机不时缓缓转动,提起井下开采的铁矿石,井外摆放的昔日苏制爬犁机、蒸汽机车等,娓娓道出中国近现代矿业的发展历程。
  从资源枯竭的矿山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华丽丽的转身让所有人感到咋舌。


  一座城市的灵魂探究


  天地一烘炉,千年矿火传。正是绵延数千年的矿冶文明,孕育了黄石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平实又传奇的城市。
  “千年矿冶”、“百年冶钢”、“亚洲第一天坑”,无不向你展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你置身大冶钢厂工业旅游区,立即会被眼前壮丽的场面所感染。熊熊的炉火,奔涌的铁水,四溅的钢花,使你身临其境。青铜铸造的大钟,庞大坚固的铁炉,张之洞塑像,汉冶萍旧址,勾起你对百年往事的回忆。
  当你来到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立即会被先民勤劳智慧所折服。“千年炉火生生不息”。鄂楚王曾在此炼铜,宋岳飞曾在此铸剑。举世闻名的随州编钟,是用这里的铜铸成。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矿遗址。
  因矿立市,丰富的矿产资源曾带给黄石无尽的荣耀与希望,为黄石赢得了“矿冶之乡”、“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的美誉,铸就了3000年炉火不灭的传奇。
  黄石人的骄傲是有理由的。这里有丰富的煤、铁、铜、金、硅灰石等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7种,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居世界之一……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批“国字号”工程在黄石落户。国家投资建设了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黄石成了名副其实的矿冶之城。
  黄石建市直到2008年,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产钢2865万吨、铜270万吨、水泥1.25亿吨,累计提供矿产资源及其深加工产品9.62亿吨,直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
  自1950年建市以来,在湖北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承载太多荣耀;曾经,黄石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跨进了全国百强城市、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到汉冶萍煤铁公司,从清末“远东第一”华新水泥到新中国“一五”、“二五”时期冶钢、有色等原材料企业的发展,无不记载着黄石矿冶文化悠久的历史,矿冶文化已经成为黄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黄石市长杨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石拥有三千年的矿冶文化历史,矿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矿冶文化“养在深闺人不识”。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化作支撑,这个城市就没有灵魂,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亮出矿冶文化的名片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善战者,求之于势。
  在黄石建市60周年之际,今年8月20日至22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将把矿冶文化的名片擦的更亮。
  将矿冶文化旅游节办成一流的盛会,是黄石走向世界的最佳切入口,也是黄石向全球递交的一张亮丽名片。
  “全市上下要紧急行动起来,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全力把矿冶文化旅游节办成一流的盛会。”市委书记、“节庆”筹委会主任王建鸣在庆典活动动员大会上要求。
  梳理历史脉络,挖掘矿冶文化内涵,展示矿冶文化魅力,明晰城市转型路径,是该市举办矿冶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目的。通过举办矿冶文化旅游节,沿着历史的脉络,对现有的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和提炼,揭示矿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把矿冶文化转化为城市的博大精神、转化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此激发全市上下自觉投身到新一轮振兴发展大潮中来。
  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陶慧芬看来,矿冶文化是黄石的根和魂,是创新精神和科技进步的象征,是积极开拓的智慧、勇气和责任。
  文化盛会,需品味文化大餐。结合黄石实际,该市准备了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便能想象着祖先用笨拙的锤子、斧头等工具,书写着人类的青铜文明;走进国家矿山公园,透过恢宏的矿冶天坑,清晰地追寻着这座城市及先辈们前行的足迹;驻足张之洞广场,近距离触摸着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轨迹……
  除了浓墨重彩的矿冶文化大餐,该市还准备了许多其他文化大餐加以“点缀”:东方山佛教文化,团城山公园休闲娱乐文化,西塞山风景区、仙岛湖风景区秀美的山水文化……
  为将这一饕餮盛宴“做”得更加完美,黄石加快矿冶文化旅游景点建设、城市文化包装等工程”,全方位、立体式美化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内涵。围绕黄石优美的山水资源,实施环湖沿山景观建设和整治工程。为了凸显该市特有的文化底蕴,重点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遗址、大冶铁矿露采遗址、汉冶萍高炉遗址、源华煤矿“五大工业遗址”改造修复、包装升级,东方山、西塞山、月亮山、小雷山、仙岛湖等景点抓紧改造建设。
  如今,黄石又站在面临城市转型的新起点上。矿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意义不仅仅在于一次节会,是用矿冶文化助推黄石经济结构调整,借助矿冶文化,为黄石城市转型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黄石矿冶国际旅游文化节,是黄石上下举首翘盼的一件盛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在这里找到了注脚和喷薄的动力,黄石正在开始勾画一个宏大的发展愿景。


  一次推动城市转型的新机遇


  举办节会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深入推进“发展大产业,打造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实施,促进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矿冶文化节期间,举办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矿冶文化知名专家等人员,围绕黄石三千年的矿冶历史、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开展学术讨论,进一步打造矿冶文化品牌。同时还将举行大规模经贸招商活动。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展经贸招商活动是黄石举办矿业文化旅游节期间的一项“重头戏”。为此,黄石拟于8月22日举行黄石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并定下了鼓舞人心的“211”招商目标——确保邀请客商不少于200人,签约项目不少于100个,协议资金不少于100亿元。
  梦想,源于资源枯竭之忧。
  资源总会枯竭,但思想没有终止。
  2009年,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果断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在转型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为全市摆脱资源枯竭困境指明了方向。而矿冶文化旅游节正是在为“三大战略”宏伟蓝图鼓与呼。
  王建鸣在诠释三大战略时表示,黄石要发展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但怎么拉长链条?就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延长产业链,追求资源的附加值上。要由‘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型,增强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在建设大城市上,按照“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布局规划,推进中心城区与大冶市、阳新县的全面对接和融洽,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突出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在大城市建设上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要着眼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抓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黄石及大冶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机遇,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努力促进黄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王建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石,秀美而神奇的土地,呈现独特而迷人的神韵。一代伟人毛泽东眷恋这块土地。他老人家两次来这里视察。幽默风趣饱含深情地说:“我骑着毛驴也要去”。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看到了黄石过去依靠资源发展的斑驳轨迹,也看到黄石将通过经济转型,书写未来的宏伟蓝图。
  潇潇春雨,染绿了大江南北;暖暖春风,催开了千树万花。乘着获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东风,在“发展大产业,打造园区,建设大城市”的方向指引下,黄石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编辑:admin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更多关于矿冶;黄石;文化旅游节;遗址;大冶铁矿的新闻
请进入“东湖社区”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今日关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