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经过三道铁门,记者见到了宜昌博物馆镇馆之宝——刚刚出土的青铜编钟和鼎。由于需寻找配件以及鉴定修复,预计3年后向市民开放。 记者郑联学 摄
昨天,对考古现场进行了进一步挖掘。 记者郑联学 摄
三峡晚报讯(记者杨自林 实习生蓝佳林 胡蓉)枝江白洋工业园施工工地出土青铜编钟和鼎。昨日上午,宜昌博物馆专家在现场进行勘探和发掘,挖开地表以下40厘米后出现文化层,现场发现大量周代的陶片,专家初步确定该处为“周代遗址”。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看到,数位宜昌市和枝江市的文物专家正在现场勘探和发掘。一台挖掘机正在施工,驾驶挖掘机的司机,十分小心地将挖斗伸进土中,再缓缓地拉起来。
沿着早前施工单位挖出的沟渠向北,地面已被挖出深40厘米、宽约5米的小沟。“刨开40厘米就进到了周代文化层。”上下两层截然不同。现场专家告诉记者,当挖到文化层后,就要小心翼翼地寻找下面是否埋藏着遗迹,这就是下一步的发掘工作。据宜昌市博物馆馆长肖承云介绍,在发现编钟的地方,将再向北开挖450米。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一位村民提着塑料袋,在翻动的泥土中找到了数十块陶片。这些陶片比较碎,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现场考古专家拿着一块橘黄色的陶片告诉记者,这在当时是居民的生活用具,时期比较早,可能是周代。另外一块颜色偏黑的陶片,则出自明清时期。
现场为什么有两个时期的陶片?专家称,更早时期的陶片说明,该处存在居民活动的痕迹。经过泥沙堆积和时间的推移,这些陶片被掩埋在地下。到了明清时期,该处又出现了人活动的痕迹。宜昌博物馆首席专家赵德祥告诉记者,该处初步确定为 “周代遗址”,对于研究该时期宜昌的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昨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楚文化的专家在看到本报报道后,高度关注此次文物发现,目前已从北京出发,他们将与湖北省相关专家一起明日赶到宜昌。解读编钟上的铭文意思及其包含的历史信息。
记者昨进博物馆探宝——
过了三道铁门才见到宝贝
“这绝对是镇馆之宝。”宜昌博物馆专家们说。昨日下午,记者在宜昌博物馆见到了这批在地下沉睡近3000年的宝贝。
进入存放编钟的库房要经过3道铁门。在进门前,工作人员要进行人数核对,在确定无误后打开第一道门。为确保编钟的安全,每打开一道门,工作人员会将前一道门锁上。工作人员称,库房3道门的钥匙由3人保管,如果要进入内部,这3名工作人员都必须在场,夜间还会安排数人值班。
11件编钟和1件鼎被安放在博物馆的库房内,表层的泥土清洗干净后,工作人员将全部文物放在木质桌面上。记者看到,编钟大多残缺不全,鼎已破成数块,3只脚已经分开。
工作人员称,这些编钟表层氧化严重,为确保编钟的安全,即使专家也必须戴上手套才能接触。据专家介绍,当时施工时编钟配件部分被挖掉,剩下的配件还在继续寻找中。工作人员称,待编钟的其余配件全部找到,并且清理修复完成后,才能进入永久库房存放。
守着宝贝一夜没睡着
“文物哥”走红网络
昨日,随着这批在地下沉睡3000年左右的宝贝露出真容,发现这批文物的姜义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被网友称为“文物哥”。昨日记者在挖掘现场见到了姜义,他称18日晚守着这些宝贝一夜没睡着觉。
姜义为宜昌市当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18日下午,他在接到工人的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看到这些出土的文物,姜义当时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只想着妥善保管。姜义回忆,文物部门要求自己将这些文物妥善保管。为了安全,他找邻居借用了车库,并且要来了钥匙。当天晚上躺在床上,姜义怎么也睡不着,时刻留意着家周围的动静,生怕有闪失。19日一大早,姜义将这些文物送到了博物馆。虽然事情已过去两天,姜义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文物专家的惊讶表情。
宜昌市文化局(文物局)局长王永平,在现场高度表扬了姜义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行为。其实这已不是“文物哥”第一次发现和主动上报文物了。2008年,姜义曾承包宜都城河大道一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曾在工地挖出一处棺椁墓,也就是后来发掘的 “宜都中笔1号墓”。该处曾出土大量漆木器、一些青铜器和一件金器。
施工时间被耽误,姜义肯定有损失。但他说,能与这些宝贝“结缘”比什么都值。
想见这些编钟,市民还得等3年
属宜昌发现规模最大的一次 将永久存放宜昌博物馆
编钟已经在博物馆开始处理。 记者郑联学 摄
20日,宜昌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市民要想见到这些编钟,预计至少还要等3年。
19日上午,宜昌博物馆接到这批文物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清洗。据博物馆馆长肖承云介绍,目前存放在宜昌博物馆库房内的编钟和鼎,由于部分配件还没找到,需要现场考古人员寻找。找到这些配件后,还要根据现场勘探和发掘情况,配合专家的调查。
编钟出土的消息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宜昌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已有不少市民打来电话询问:这些宝贝什么时候才能与市民见面?
对此,工作人员称,要等编钟的所有配件找到,且在考古专家最终对遗址的研究盖棺定论后,才能找专业人员对表层铜锈进行清洗。而后,专业人员会对这些铜器做出详细的修复计划,最后才进行修复原貌。修复的时间比较漫长,通常为3至5年。也就是说,市民要想亲眼看到这些宝贝,至少还得等3年。
沙湾遗址可能是楚人聚居点
随着编钟的出土,沙湾遗址一时成为了焦点。20日,一位考古专家在挖掘现场透露,根据地形和出土的文物判断,2000多年前这里或许为楚人的聚居点。
沙湾遗址位于现在的白洋工业园内,编钟的出土地此前是一片农田。去年,工业园开建后,这里逐渐生长出齐膝的杂草,外迁的村民也鲜少回来过。
考古专家表示,青铜器在当时只有高等贵族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里四周没有丘陵,说明开垦时期较早,在2000多年前被江水冲击成平原。根据目前所收集的信息来看,在2000多年前,这里可能就是楚人聚居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居住人群的壮大,逐步发展成更为先进的邑聚。具体情况还得等待进一步发掘。
属宜昌发现规模最大的一次
秭归、当阳等地也曾零散发现
“一次挖出11件编钟,这是宜昌发现规模最大的一次。”宜昌博物馆首席专家赵德祥介绍,此前在秭归、当阳等地也曾零散发现编钟。
赵德祥告诉记者,20多年前,原枝江季家湖(现属当阳)的“季家湖楚城”遗址中,发现部分大型宫殿的青铜构建,其中还有一件结构完整的春秋时期编钟,现被保存在宜昌博物馆。
秭归、当阳等地也曾零散发现编钟,但一次出土11件之多的编钟,在宜昌还是第一次。
“想不到这片土地下还藏着宝贝”
——当地老人讲述沙湾遗址的故事
在编钟出土的这片土地上,曾有过3间茅草屋。茅屋的主人是当地村民熊文厚的大爹向忠德。编钟的出土,也勾起了古稀老人熊文厚对这片土地的回忆。
熊文厚今年73岁,是万福垴村6组村民,一直生活在当地。据熊文厚回忆,大爹向忠德在出土文物的地方盖有3间茅草房,周围是一片农田。茅草屋是用木料做支架的,可以四处移动。1973年,当地政府掀起整方块田、井字沟后,为了将琐碎的土地整理成型,大爹的茅草屋必须搬走。当时干部一声令下,100多名村民来到现场,抬着茅草屋,将其移到几百米外的长江边上。如今,茅草屋早已不见踪影。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土文物的土地被承包给当地农民老刘,后又被征收建白洋工业园。昨日文物出土后,老刘还专程来到现场,喃喃地说:“怎么也没想到,平时耕作的地方,再往下翻动不到两米竟藏着这么多宝贝。”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