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发布会
专题
荆楚网视
电影风向标
播客
访谈
金融
房产
汽车
旅游
女性
彩票
手机荆楚网
食品
媒介
襄阳
宜昌
亮盾网
视界
网上湖北
楚天都市网
金网
东湖评论
东湖社区
微博
科教
文化
企业
健康
IT
English
法治
新闻湖北 > 快讯
更多

湖北首家民营民俗博物馆 苦苦守护大别山农耕文化

发布时间: 2011-12-13 10:2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手机看新闻

  一个祖辈生长在大别山上的普通青年
  
  一个耗资百万收集大别山农耕用具
  
  一个十年跑遍大别山的山山水水,办起全省首家民营民俗博物馆,他梦想让历史农耕文化得到传承,而今他遇到前所未有困难…… 
 

  荆楚网专稿(记者王成钢 通讯员王峰)从浠水县城出发,顺着浠水河往上走,开车约五分钟就到了清泉镇花凉亭村的一个小山岗上。老远就看见山顶有一栋红砖瓦房,屋顶插着一面红旗。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别山民俗博物馆。



大别山民俗博物馆的主人邹又新

        一个身材魁梧、留着平头、精神抖擞的青年站在门口热情地迎接了我们。来之前就早有耳闻,他就是这里的主人、36岁的退伍军人邹又新。小邹很快当起了讲解员,他指着刷有老宣传标语的红砖瓦房说,“这是村里废弃的小礼堂,八大间,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我租过来当临时仓库。”

  房子门口的空地上,摆了不少石磨、石锁、石礅、石碾、石槽、石雕等石器。小邹说,这些东西耐磨损不怕风吹日晒,且笨重不怕偷,所以露天存放。他站在一个直径约2米的碾磨前说,“前几年巴河修大广北高速公路时,发现它被深深地埋在土中,得知消息后,我立即赶到现场,请施工的钩机挖出来,不小心弄破了个缺口。这种规格形制的碾磨在当地很少见,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上。因为有几吨重,仅搬运费花了2000元。”还有一个直径约4米的石碾槽,据说来自团陂山区,埋在耕地下面几米深,挖出来的时候,共十截,加上轴盘、碾砣,非常齐全。后来在其它地方虽然也见过,但很少有齐全的。

  
各种石器


  走近大门时,小邹指着门头的牌匾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文化报》原社长、总编辑马畏安先生回乡参观时题的!”原来,2010年,年近八旬的老先生,饶有兴致地在这里欣赏了三个多小时,边看边说,兴奋不已,直到天黑。他不住地赞叹:“了不起,了不起!”离开时,他应邀欣然题字:“大别山民俗博物馆”。
  
  进了大门,一股潮霉味扑面而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满目沧桑。里面是一个大厅,地面上堆摆的、四周墙壁上挂的,到处都是过去生产生活用的老物件,令人眼花缭乱。叫得出名的有木犁、箩柜仓、风谷车、独轮车、水车、花轿、老式床,小孩用的跻桶、家椅、摇窠等,这些旧东西一下子勾起了参观者童年的回忆。即使是出生在农村,但很多东西见都没见过,更叫不出名字。小邹说,这里的东西,分农业生产、生活日用、手工业、娱乐、工艺服饰、祭祀等10大类,大小器物有一万多件。每一件器物,都有一个故事,都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小邹指着一个竹器作的物件问我是什么?我答不出来。他说这叫“砻子”,到目前为止,是大别山区唯一发现的一只“竹砻子”。它是解放前农民碾米去谷壳的工具,不光是我没见过,就连很多五六十岁的浠水人都没见过。谈起“砻子”,小邹的话匣子打开了:“有一次,听说关口镇一个山村里有一个竹‘砻子’。我知道这个信息后很兴奋,因为过去听人说过这种工具,但是一直没有找寻到。事不宜迟,我立即动身出发。第一次去,翻越30多里山路,向村民打听时,多数人摇头连‘砻子’的模样都不知,只有一个年纪大点的村民说山上有位孤老家好象有过。我又往山上爬,气喘吁吁找到那位老人的独角楼时,铁将军把门,一条大狼狗猛冲出来,撕破了我的裤子,咬破了小腿。这是他在收藏的路上第三次受伤,前两次一次是摔了一跤手腕韧带拉伤,另一次也是被狗咬伤。现在他是谈狗色变。这一次受伤后,在家治疗了一段时间。半个月后,一直念叨竹‘砻子’的我又上山去了。这次特意带上一支又长又结实的打狗棍。幸运的是,那位老人在家。一进老人家门,我就左顾右盼,很快就发现门旮旯里的竹砻子。我喜不自胜,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竹砻子的制作和使用的诀窍,以及后来的轧米机是如何从中发展的。我听得津津有味,并且记录下来。老人见我是真的喜欢这东西,自己留着又没用,就送给了我。我塞给老人500元钱,请来两个村民把竹砻子抬下山去。那一天,我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不由得哼起了《打靶归来》这支歌。”
  
  侧身、踮脚,穿过层层老物件堆,来到一具庞大的木油榨前,旁边还有一幅直径约8米的木碾槽。这我见过,是用来轧籽油的。听小邹介绍,这套设备大大小小的部件加起来有百多件,现在基本收集齐全了。小邹如数家珍地讲解起了工艺程序:“先将油菜籽、棉籽放在碾槽里,用牛拉着铁磙转圈反复碾压成粉。再将粉蒸熟后用稻草包裹起来填装成饼,放入榨腹中,通过不断地加楔子和外力撞击,让油一滴滴地榨出来。”小邹说起油榨的来历:“原来放在一个村老油坊里,房子年久失修,垮了一半,附近的村民准备劈了当柴烧,恰巧路过那里,就买了下来。这是一株枫树锯成两半做成的,上面隐约可见清嘉靖字样,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象这样的油榨我共收藏了5具,其余都是应急措施,就地保护。一方面是无处放置,一方面是有的油坊改成了民房,门太窄,除非拆墙否则运不出来。过去,浠水县有个垸的木匠专门打造油榨,人称榨博士,前几年还有几个,现在老木匠都不在了,只剩一位70多岁的谈博士,年轻人也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幸好,我记录了些资料。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起油榨的神奇传说,因为它是百年古树,加上吃了几十几百年的油,久炼成精,每逢连雨涝灾,会发出沉闷的呻吟声,甚至会撞毁房屋随洪水而去。这样的传说,我搜集了不少,将来有机会可以出版个集子。”
  
  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屋子里,专门存放传统服饰、布贴、木屐、绣花鞋、剪纸等工艺品。10多件长袍青衫、满大襟褂挂在墙壁上。小邹说:“有几件衣服是清末的,这种衣服珍稀之处在于其布料和染色工艺几乎绝迹。有次在乡下逛悠时,碰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过世,后人准备按风俗将老人的衣服及其保存的母亲的衣服一起烧掉。我当时不顾礼节,苦口婆心地劝说对方卖给我。这件事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改变农村的传统观念很难。最终说服了对方。我说,老人的衣服永久珍藏在民俗博物馆,是对她最好的纪念,你们后人随时可以来参观,我也会注明捐献人。”小邹还说:“我曾在和一些老人交谈中了解到浠水民间曾有一种 “灰染”,酷似蜡染。老人们说制作过程基本是:将牛皮打磨薄,按需要的花样镂空,再将镂空的牛皮铺在土布上,用调制好的灰浆刮在牛皮上,土布镂空的地方就涂上了灰浆,可以防着色,再将布取出放入染缸,涂了灰浆的部分保持原色,没有灰浆的部分就是镂花模样,一块花色漂亮的布就染成了。”小邹的朋友、退休工人瞿师傅补充说,“邹馆长对灰染十分感兴趣。我曾陪他寻找土布染色手工艺人。在浠水县走访了十多个村庄,和十几位老人座谈,结果技术都是传自邻县团风,仅发现几件染布用的石器。我们先后赶到织布业曾经鼎盛的团风林家大湾、回龙镇等地,先后探访几个布厂和曾经的作坊,都说早就没人染土布了,当时染印的工具和配方早已失传,掌握这种手工技艺的人也没有了。对此,他感到十分惋惜。”
  
  大厅的墙壁上挂了几个铜牌子,团省委颁发的“湖北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省民间文化艺术协会颁发的“湖北省大别山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的“民俗实物基地”等等。小邹手里还拿着一份彩色复印的湖北省文物局文件“关于设立浠水县大别山民俗博物馆的批复”给记者瞧。省文物局前来检查验收时,对邹又新的做法和成果大加赞赏,突破常规同意批准设立,成为全省首家民营民俗博物馆。小邹清楚地记得,2010年9月20日,拿到批件。他捏着那张红头文件,就像一个要解决户籍问题的人拿到户口本,8年的甜酸苦辣一下子涌上心头。他驾车回到农村老家,在老父亲的坟头大哭了一场,他终于可以告诉父亲自己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小邹说,“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无私帮助。省文化部门领导,黄冈市长刘雪荣,浠水县委书记周勇、县长吴烨等多次来这里参观视察,指导工作。”陪同的新闻科王科长说,“邹又新的事迹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他被评为黄冈市2010年首届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不久前又被推选为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大别山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已列入黄冈市十二五规划‘六大重点文化工程’,12月12日开幕的黄冈市第四次党代会也将其写入工作报告。”


民间博物馆一角


民间博物馆一角


民间博物馆一角


民间博物馆一角


游客体验



  
  走出馆门,在门外的小山上散步。只见到处是梅花、桂花、紫薇、紫藤、狗刺、樟树等风景树,盆景也不少,明显十分拥挤。小邹说树长大了,没地方移栽。一处宽敞的地方搭了座戏台。王科长介绍,这是今年浠水县油菜花旅游节时搭建的。当时县里组织活动,邹又新主动要求加入民俗文化元素,民间剧团、节目选取、活动经费等所有工作由他自愿承担。结果,这里成了油菜花旅游节的重要景点,人们在游览油菜花的同时,参观了民俗器物,饱赏了蚌壳精、采莲船、哦呵腔、《团陂街》、哭嫁等鄂东民俗文化节目。邹又新有个愿望,就是整合民间文艺人才,成立民俗剧团,用文艺的形式传承民俗文化。
  
  时间关系,我们结束了粗略地参观。坐在门外的石礅上,小邹似乎心事重重。“我的想法是,依托现有的万件民俗器物藏品和储存的近万株花卉苗木,找一个城郊有山有水的地方,建一个民俗博物馆和一个民俗风情园。前者是公益性质,以收藏保护为目的,体现教育传承功能;后者是经营性质,以复制品展示、加工、销售、互动为目的,实现娱乐旅游功能,达到以风情园养博物馆。”“然而,十年过去了,我也收获,也有些累。一是资金上的压力非常大。这些年东收西藏,耗费了100多万元,包括借钱几十万。十年前,我有几十万元,当时一起的朋友从事房地产、餐饮业、销售代理等行业的,现在都成了不大不小的老板,而我成了负翁。二是精力消耗大,东奔西走,风餐风宿露,几次受伤,身体毛病不少。三是器物保存压力大。房子结构差,年久失修,说不定什么时候跨塌。山上杂草丛生,清明祭祖最容易惹发火灾,年年出现险情。遇上这两种情况,就可能功亏一篑、毁于一旦。还有,无条件保存修复,导致腐朽、虫蛀。”“现在最大的瓶颈是土地,而不是资金。已经有几个实力老板前来考察洽谈,兴趣很浓,他们出资金,要签意向协议,我暂未同意,因为项目选址尚无着落。我自己融资也不是难事,许多朋友都表示支持这个事。”
  
  离开时,小邹要求我在参观来宾登记簿上签名。他说,收藏以来,一直坚持免费开放,每年都有上万人,许多单位、学校组织干部学生集中前来参观,武汉也有不少民俗爱好者前来参观摄影。可惜因达不到展览条件,而无法落实上面的免费开放扶持资金。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出来后,我反复学习了很多遍,我感到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相信我的春天就要到了!”小邹转而开心起来。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核心凝聚力所在。我相信并祝愿小邹的事业会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收藏本文]
精彩新闻随手看,订《湖北早晚报》,每天0.1元
电信手机用户输入手机号直接订阅:  
更多关于 大别山民俗博物馆;老人;民间博物馆;民俗文化;土布 的新闻
手机报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 广告、合作联系:(027)
  • 3C:18971218899食品:88568405法治:88568409
  • 健康:13554152788产经:88568401教育:88568415
  • 汽车:88568172女性:88569477金融:87130299
  • 旅游:88569468文化:88569462网上湖北:88568400
  • 无线新媒体:88567715视频:88569476企业:8856845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视觉
更多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湖北楚天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为 湖北日报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员招聘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采购中心 - 2001-2006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