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而文化艺术创作和实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刚刚落幕,作为一次整合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优质文化资源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以表现长江文明为主题,通过搭建多元艺术形式交流平台,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弘扬新时代长江精神的有力探索和有效实践。
一、艺术溯源长江文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历史记忆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源于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承载着五千年长江文明的连续记忆,也成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传承的文化瑰宝。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紧扣“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主题,以“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为核心,通过“点亮长江”艺术季开幕式、“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影动长江”全国主题摄影展、“映像长江”电影周、“聆听长江”音乐周、“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书香长江”阅读周、“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对话长江”学术交流、“遇见长江”文学周、“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唯见长江”闭幕式等一系列重点文化活动,系统表现长江流域的文明脉络,有力阐释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活动中,通过“长江流域出土简牍展”“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重点展示了从屈家岭文化到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长江流域良渚文化中玉琮上“神人兽面纹”复杂的工艺与象征体系,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遥相呼应;“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分段铸造与黄河流域“后母戌鼎”的整体铸造工艺,体现出青铜工艺的同源与进化;虎纽錞于、曾侯乙编钟显示出巴山蜀水与荆楚古国的礼乐文明;楚简、吴越鸟虫文与中原青铜铭文共同表达中国汉字的力与美。这些文物遗存作为长江文明的“活化石”,印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历史事实,清晰展示出各民族在长江流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证明了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构成,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共有历史记忆。
二、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用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艺术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凝聚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与展示的全过程中,通过系列活动达到文化浸润目标,强化了文化认同和价值回归。在开幕式上,通过编钟交响、长江流域民歌荟萃、情景舞蹈《楚辞 九章 涉江》、楚歌《水调歌头 游泳》、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 神武峡》等节目,用现代艺术形式彰显荆楚文化特色,既表达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理念,又传递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现代价值理念。在原创作品《长江组歌》中,将长江儿女的奋斗历程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既歌颂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也赞美了新一代长江儿女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操。“对话长江”学术交流活动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融合等议题,传递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应了“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主题。这些活动将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艺术形象,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大家在文化自信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凝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三、艺术表达美美与共: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平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形成的,又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中进一步深化的。长江文化艺术季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吸引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世界的文化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多民族跨地域的文化参与格局。
从参与主体而言,艺术季搭建了多民族文化团体的交流平台。“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邀请国家京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及沿江各民族院团参演,既有对红色京剧的传承,如《红灯记》;也有对经典剧目的创新,如《洪湖赤卫队》的青春版;还有对艺术剧种的创新,如《锦衣卫之刀与花》将摇滚、戏曲与武术进行混编,内蒙古艺术剧院的《骑兵》也将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与舞蹈融会贯通;开幕式上,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激情参演编钟民族管弦乐《长江四季》;来自埃及、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同台献艺,在艺术舞台上交流互鉴,在艺术表达上各显神通。从空间布局而言,长江文化艺术季构建了跨国界、跨区域文化联动的网络体系。艺术作品来自长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既有来自一线城市的演艺团队,也有来自偏远民族地区的演艺团队。通过“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实现线上全域覆盖,这种“线下联动+线上传播”的模式,让来自不同省份的网民甚至国外网民也能参与其中,共享文化艺术成果。
“聆听长江”音乐周的公益赠票,“书香长江”阅读周的惠民购书,“诗韵长江”经典诵读群众活动,拓宽了观众的受益面,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观众都能参与进来,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增进情感共鸣和价值共享。这种全民共享的文化实践,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型平台,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
四、艺术拓展新质生产力:争创长江文化新高地
数字智能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创新丰富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科技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开幕式上的4000架无人机光影秀与烟花秀,构建了“江岸—江面—天际”三位一体的展演空间,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现长江文明的时代风采,通过湖北卫视、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新媒体与社交平台的同步直播,吸引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关注。“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推出的微短剧创作、网络主题宣传等活动,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长江文化精准触达年轻群体,增进了Z世代对长江文明、长江文化的认知。“遇见长江”文学周、“书香长江”阅读周等活动通过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将体验民族文化景观与长江生态景观融为一体,大幅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参与度,同时让游客在沉浸式旅游中感受长江文化的魅力。这种“科技+艺术+文旅”的新质生产力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时空限制,也突破了文化静态展示的局限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高科技赋能下日常化、生活化和IP化。
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通过艺术溯源长江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美美与共、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动不会停息。以艺术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科技为帆,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打造长江文化新高地,争创文化强国支点,这是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的目标,也是新一代长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婷(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罗义华(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军(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