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思政课须在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上下功夫

庹婕 2025-10-11 17:34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意义。然而,在短视频与算法推荐的时代,当思政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中国式现代化”时,网络弹幕却飘过“又唱高调”这类的吐槽。 这一现象直指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客观地存在不了解、不理解等状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重塑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联结,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启智润心: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关键课程

破解价值困惑。培育理论自信,本质是为大学生破解价值困惑。就是通过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何符合中国国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是世界发展趋势。这种理论自信不是盲目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对理论逻辑、历史脉络、实践成效的深刻认知之上,能让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始终锚定与国家发展同频的方向,真正实现“小我融入大我”。

扛起育人使命。高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而“德”的根基在于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素养的支撑。理论自信的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背诵,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鲜活的实践体验,让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让大学生通过这些“大思政课”资源生发出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真正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夯实复兴根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论自信程度,直接关乎祖国的未来。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就是为国家发展筑牢精神护城河。当大学生真正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能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只要带着这份理论自信,就能在各自岗位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发光发热。

守正创新: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筑牢真理根基。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就必须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关注“大国重器”发展,更注重将国家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个人小确幸”,让群众在共享中感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思政课需通过创新教学设计,确保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正确、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感兴趣”,既重视“抬头率”,更重视“点头率”,切实引导大学生完成从知识记忆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变,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回应现实关切。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传播与价值引导的关键纽带,需主动打破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困境,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比如,在备课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主动梳理社会热点议题、学生思想困惑设计教学,主动承担网络思潮的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展开分析,综合运用权威的数据、逻辑的力量、思辨的魅力,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眼光辨别网络信息,精准破解认知误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性认知。

贴近青年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思政课教师通过教材话语的“转译”,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真正提升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增强接受度。可采用“大理论+微叙事”范式,从青年熟悉的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和个人成长中提炼案例,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作理论解读的短视频、动漫、脱口秀、说唱、vlog等多模态作品,巧用弹幕、表情包、网络热梗等进行二次创作,将抽象的理论融入鲜活的故事,使理论学习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深度认同。

铸魂育人:不断增进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论自信

深化实践认同。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必须在实践中深化理解、验证真理、矫正认知。思政课教师需主动实现实践引领者、协同参与者、价值共鸣者的角色转变,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圣地、现代化企业和美丽乡村开展研学活动。这种“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鲜活案例中直观感受理论的伟力,帮助学生实现从“知道”到“认同”再到“笃行”的转变。

借力技术赋能。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度还原的场景,让原本难以通过传统教学呈现的理论内涵,成为学生可感可触的体验。比如,讲解“奉献担当精神”时,可借助VR技术打造丹江口筑坝现场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参与汉江截流大会战”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 10万民工用双肩挑土筑围堰的艰辛,直观体悟“顾全大局、甘愿奉献”的建坝精神。解读“自力更生精神”时,通过数字建模还原“三线建设初创场景”,让学生“走进”二汽芦席棚创业的厂房目睹老一代建设者的艰辛。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理论从平面化认知升级为情感化认同,让学生油然生发出“想践行、会践行”的自觉。

优化考核激励。打破单一试卷考核,将实践表现、综合能力纳入评价,推动理论培育从学知识到做实践。一是新增“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效、社区服务中的做法、校园思政活动参与度三类实践指标,优化评价维度;二是采用“量化+质性”结合的方式制定实操标准,让评价有具体依据,倒逼学生主动走进现实场景;三是将实践表现与评奖评优、入党考察挂钩,强化激励关联,推动学生从被动应付考试转向主动践行理论,实现“做中学、行中信”。

理论自信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思政课作为主阵地,需始终围绕“破解认知偏差、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实践转化” 的核心目标,将党的创新理论从课堂知识传递转化为生活自觉践行,从认知认同升华为笃行坚守,从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理论自信成为青春奋斗的精神底色,为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磅礴力量。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160)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庹婕(汉江师范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

责编:王舒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意义。然而,在短视频与算法推荐的时代,当思政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中国式现代化”时,网络弹幕却飘过“又唱高调”这类的吐槽。 这一现象直指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客观地存在不了解、不理解等状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重塑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联结,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启智润心: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关键课程

破解价值困惑。培育理论自信,本质是为大学生破解价值困惑。就是通过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何符合中国国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是世界发展趋势。这种理论自信不是盲目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对理论逻辑、历史脉络、实践成效的深刻认知之上,能让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始终锚定与国家发展同频的方向,真正实现“小我融入大我”。

扛起育人使命。高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而“德”的根基在于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素养的支撑。理论自信的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背诵,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鲜活的实践体验,让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让大学生通过这些“大思政课”资源生发出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真正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夯实复兴根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论自信程度,直接关乎祖国的未来。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就是为国家发展筑牢精神护城河。当大学生真正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能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只要带着这份理论自信,就能在各自岗位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发光发热。

守正创新: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筑牢真理根基。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就必须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关注“大国重器”发展,更注重将国家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个人小确幸”,让群众在共享中感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思政课需通过创新教学设计,确保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正确、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感兴趣”,既重视“抬头率”,更重视“点头率”,切实引导大学生完成从知识记忆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变,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回应现实关切。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传播与价值引导的关键纽带,需主动打破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困境,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比如,在备课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主动梳理社会热点议题、学生思想困惑设计教学,主动承担网络思潮的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展开分析,综合运用权威的数据、逻辑的力量、思辨的魅力,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眼光辨别网络信息,精准破解认知误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性认知。

贴近青年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思政课教师通过教材话语的“转译”,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真正提升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增强接受度。可采用“大理论+微叙事”范式,从青年熟悉的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和个人成长中提炼案例,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作理论解读的短视频、动漫、脱口秀、说唱、vlog等多模态作品,巧用弹幕、表情包、网络热梗等进行二次创作,将抽象的理论融入鲜活的故事,使理论学习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深度认同。

铸魂育人:不断增进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论自信

深化实践认同。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必须在实践中深化理解、验证真理、矫正认知。思政课教师需主动实现实践引领者、协同参与者、价值共鸣者的角色转变,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圣地、现代化企业和美丽乡村开展研学活动。这种“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鲜活案例中直观感受理论的伟力,帮助学生实现从“知道”到“认同”再到“笃行”的转变。

借力技术赋能。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度还原的场景,让原本难以通过传统教学呈现的理论内涵,成为学生可感可触的体验。比如,讲解“奉献担当精神”时,可借助VR技术打造丹江口筑坝现场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参与汉江截流大会战”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 10万民工用双肩挑土筑围堰的艰辛,直观体悟“顾全大局、甘愿奉献”的建坝精神。解读“自力更生精神”时,通过数字建模还原“三线建设初创场景”,让学生“走进”二汽芦席棚创业的厂房目睹老一代建设者的艰辛。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理论从平面化认知升级为情感化认同,让学生油然生发出“想践行、会践行”的自觉。

优化考核激励。打破单一试卷考核,将实践表现、综合能力纳入评价,推动理论培育从学知识到做实践。一是新增“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效、社区服务中的做法、校园思政活动参与度三类实践指标,优化评价维度;二是采用“量化+质性”结合的方式制定实操标准,让评价有具体依据,倒逼学生主动走进现实场景;三是将实践表现与评奖评优、入党考察挂钩,强化激励关联,推动学生从被动应付考试转向主动践行理论,实现“做中学、行中信”。

理论自信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思政课作为主阵地,需始终围绕“破解认知偏差、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实践转化” 的核心目标,将党的创新理论从课堂知识传递转化为生活自觉践行,从认知认同升华为笃行坚守,从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理论自信成为青春奋斗的精神底色,为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磅礴力量。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160)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庹婕(汉江师范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

责编:王舒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