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何以中国丨“人民城市”的社区样本

林赛南 任莲芳 2025-09-15 14:23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与幸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便民生活圈,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

完整社区不仅关乎服务设施的完善,更关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对超大城市而言,人口流动频繁、群体结构复杂,“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突出,传统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流动性和多元化的挑战。如何把居民真正凝聚起来,成为摆在许多大城市面前的共同课题。

武汉市江汉里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出路的生动样本。作为江汉区规模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这里承载了两千余户安置居民从“老街坊”到“新社区”的转变。几年来,江汉里社区在党的领导下,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提质、治理体系创新和邻里文化培育,逐步成长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里”。其经验不仅回应了群众关切,也为全国超大城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江汉里社区金桥书吧内的读书分享会  摄影:王嘉黎

初创阶段的困境:人多、事杂、心散

2020年9月,江汉里社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江汉区体量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这里集中安置了紫竹、楚宝、清芬等片区的还建居民,占比高达八成。短短数月间,一千余户家庭陆续搬入,人口结构复杂而多元,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呈现出典型的异地安置新社区特征。

新家园带来新生活,也带来新挑战。老年群体对助餐、康养服务的需求迫切,年轻家庭则强烈呼吁增加托育、托管等公共服务,“一老一小”的高频刚性需求让社区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兜住民生底线,又要探索可持续供给,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首要难题。更为棘手的是,社区成立之初仅有6名专职工作者,要面对几千居民的日常诉求,事务堆叠、应接不暇。有限的财力和人力,使得单纯依靠财政兜底难以为继。而事实也证明,依赖行政命令和物业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这种流动性强、人口异质性高的新社区。唯有创新,才是破解困境的出路。

江汉里社区“传承书法,共赏风雅”非遗科普活动  摄影:喻珮

多维发力:江汉里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人多事杂、矛盾突出的现实局面,江汉里社区没有止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党建为统领,从民生服务、治理网络、居民自治到文化培育,逐步走出了一条系统治理的路径。

兜牢民生底线,让生活更有温度。江汉里社区通过“社区+专业资源”联动模式,依托金融街集团等国企平台兜底运营,整合区妇幼保健院等专业力量,再加上居民志愿者的参与,把食堂、托育、养老等服务真正嵌入社区日常。幸福食堂的餐价亲民,老人随时能在家门口就餐;养老中心既能提供上门助餐、助洁,也能承接康复照护;托育空间解决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这些服务不仅稳稳兜住了“一老一小”的需求,也逐渐从江汉里社区走向周边社区,形成了“点上嵌入、面上辐射”的服务格局。

织密治理网络,让管理更有质效。江汉里社区一方面强化纵向延伸,构建起“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力量扎到楼栋末梢,织起了密不透风的“纵向网络”;另一方面注重横向联动,推行网格员与楼栋管家结对的“AB岗”机制,信息互通、协作联动,确保服务不断档、治理不掉线,“周周碰、季季评”把问题解决和群众评价形成闭环。同时,社区秉持互惠原则,把24家辖区单位发展为“单位街坊”,通过提供特色服务、对接居民需求,进一步延伸了治理触角。

激活居民自治,让社区更有活力。江汉里社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组建“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同时联动32家商户推出“街坊银行”积分制,把垃圾分类、环境巡查等志愿服务量化成积分,兑换食堂餐券、便民服务等56项实惠。如今,“一呼百应”志愿队由最初9人壮大到499人,年服务人次近万。在此基础上,社区提炼基层治理“党建365工作法”,搭建“街坊议事会”共谋平台,发动群众参与完成党群中心建设、架空层改造、文明养犬、共享花园等20个项目。越来越多的居民由“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社区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氛围

培育精神共同体,让邻里更有情感。真正的完整社区不仅在于空间改善,更在于人心凝聚。江汉里社区打造“老街坊·新生活”展馆,征集老照片、老物件和家风故事,由银发宣讲员轮流担任“荣誉馆长”,讲述街坊记忆;对6处架空层进行“微改造”,变身为共享花园和邻里客厅,成为居民活动的新舞台。社区用活各类资源,举办街坊文化节、运动会等,既增强了老街坊对新社区的认同感,也让“单位街坊”与居民关系更加紧密,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江汉里社区的启示

江汉里社区的探索实践,折射出超大城市完整社区建设的普遍规律,也为破解安置型社区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武汉经验。

坚持党建统领,织密纵横贯通的治理网络。江汉里社区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纵向上延伸到小区、楼栋和党员中心户,横向上打通社区、物业和共建单位,形成了条块结合、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实践证明,唯有把党的组织力量嵌入治理链条,才能有效解决社区事务碎片化、责任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坚持民生优先,探索可持续的服务供给模式。围绕“一老一小”的民生关切,江汉里社区创新“财政补贴+国企兜底+居民付费”的模式,让食堂、托育、养老等服务既有公益底色,又具市场韧性,既兜住了最基本的保障,又形成了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这为大体量安置社区破解服务短板和可持续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样本。

坚持共建共享,激活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从“街坊银行”积分制到“一呼百应”志愿队,江汉里社区把居民参与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回馈,推动群众从“站在一旁看”到“走上前台干”,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这种低门槛、低成本、可持续的参与机制,有效打破了陌生邻里之间的冷漠壁垒,为重建社区共同体注入了持久动力。

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江汉里社区党委深知,真正的完整社区,不仅要让群众“住得进”,更要让他们“住得好”。通过展馆、花园、文化节、故事会等多样载体,把拆迁前的街坊记忆延续到新社区,把陌生空间变为情感舞台,居民在共建共享中逐渐建立起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事实证明,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是社区治理可持续的关键。

从江汉里社区的实践看,完整社区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人心的凝聚。它既破解了安置社区普遍存在的服务短板、认同缺失、治理分裂等难题,又探索出一套可推广的操作框架: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公益与市场结合的服务模式,积分激励的参与机制,文化滋养的情感重建。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创新,汇聚成了完整社区建设的大文章。江汉里社区的探索,为全国超大城市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武汉经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莲芳(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

责编:袁莉莉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与幸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便民生活圈,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

完整社区不仅关乎服务设施的完善,更关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对超大城市而言,人口流动频繁、群体结构复杂,“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突出,传统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流动性和多元化的挑战。如何把居民真正凝聚起来,成为摆在许多大城市面前的共同课题。

武汉市江汉里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出路的生动样本。作为江汉区规模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这里承载了两千余户安置居民从“老街坊”到“新社区”的转变。几年来,江汉里社区在党的领导下,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提质、治理体系创新和邻里文化培育,逐步成长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里”。其经验不仅回应了群众关切,也为全国超大城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江汉里社区金桥书吧内的读书分享会  摄影:王嘉黎

初创阶段的困境:人多、事杂、心散

2020年9月,江汉里社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江汉区体量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这里集中安置了紫竹、楚宝、清芬等片区的还建居民,占比高达八成。短短数月间,一千余户家庭陆续搬入,人口结构复杂而多元,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呈现出典型的异地安置新社区特征。

新家园带来新生活,也带来新挑战。老年群体对助餐、康养服务的需求迫切,年轻家庭则强烈呼吁增加托育、托管等公共服务,“一老一小”的高频刚性需求让社区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兜住民生底线,又要探索可持续供给,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首要难题。更为棘手的是,社区成立之初仅有6名专职工作者,要面对几千居民的日常诉求,事务堆叠、应接不暇。有限的财力和人力,使得单纯依靠财政兜底难以为继。而事实也证明,依赖行政命令和物业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这种流动性强、人口异质性高的新社区。唯有创新,才是破解困境的出路。

江汉里社区“传承书法,共赏风雅”非遗科普活动  摄影:喻珮

多维发力:江汉里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人多事杂、矛盾突出的现实局面,江汉里社区没有止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党建为统领,从民生服务、治理网络、居民自治到文化培育,逐步走出了一条系统治理的路径。

兜牢民生底线,让生活更有温度。江汉里社区通过“社区+专业资源”联动模式,依托金融街集团等国企平台兜底运营,整合区妇幼保健院等专业力量,再加上居民志愿者的参与,把食堂、托育、养老等服务真正嵌入社区日常。幸福食堂的餐价亲民,老人随时能在家门口就餐;养老中心既能提供上门助餐、助洁,也能承接康复照护;托育空间解决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这些服务不仅稳稳兜住了“一老一小”的需求,也逐渐从江汉里社区走向周边社区,形成了“点上嵌入、面上辐射”的服务格局。

织密治理网络,让管理更有质效。江汉里社区一方面强化纵向延伸,构建起“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力量扎到楼栋末梢,织起了密不透风的“纵向网络”;另一方面注重横向联动,推行网格员与楼栋管家结对的“AB岗”机制,信息互通、协作联动,确保服务不断档、治理不掉线,“周周碰、季季评”把问题解决和群众评价形成闭环。同时,社区秉持互惠原则,把24家辖区单位发展为“单位街坊”,通过提供特色服务、对接居民需求,进一步延伸了治理触角。

激活居民自治,让社区更有活力。江汉里社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组建“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同时联动32家商户推出“街坊银行”积分制,把垃圾分类、环境巡查等志愿服务量化成积分,兑换食堂餐券、便民服务等56项实惠。如今,“一呼百应”志愿队由最初9人壮大到499人,年服务人次近万。在此基础上,社区提炼基层治理“党建365工作法”,搭建“街坊议事会”共谋平台,发动群众参与完成党群中心建设、架空层改造、文明养犬、共享花园等20个项目。越来越多的居民由“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社区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氛围

培育精神共同体,让邻里更有情感。真正的完整社区不仅在于空间改善,更在于人心凝聚。江汉里社区打造“老街坊·新生活”展馆,征集老照片、老物件和家风故事,由银发宣讲员轮流担任“荣誉馆长”,讲述街坊记忆;对6处架空层进行“微改造”,变身为共享花园和邻里客厅,成为居民活动的新舞台。社区用活各类资源,举办街坊文化节、运动会等,既增强了老街坊对新社区的认同感,也让“单位街坊”与居民关系更加紧密,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江汉里社区的启示

江汉里社区的探索实践,折射出超大城市完整社区建设的普遍规律,也为破解安置型社区的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武汉经验。

坚持党建统领,织密纵横贯通的治理网络。江汉里社区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纵向上延伸到小区、楼栋和党员中心户,横向上打通社区、物业和共建单位,形成了条块结合、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实践证明,唯有把党的组织力量嵌入治理链条,才能有效解决社区事务碎片化、责任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坚持民生优先,探索可持续的服务供给模式。围绕“一老一小”的民生关切,江汉里社区创新“财政补贴+国企兜底+居民付费”的模式,让食堂、托育、养老等服务既有公益底色,又具市场韧性,既兜住了最基本的保障,又形成了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这为大体量安置社区破解服务短板和可持续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样本。

坚持共建共享,激活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从“街坊银行”积分制到“一呼百应”志愿队,江汉里社区把居民参与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回馈,推动群众从“站在一旁看”到“走上前台干”,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这种低门槛、低成本、可持续的参与机制,有效打破了陌生邻里之间的冷漠壁垒,为重建社区共同体注入了持久动力。

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江汉里社区党委深知,真正的完整社区,不仅要让群众“住得进”,更要让他们“住得好”。通过展馆、花园、文化节、故事会等多样载体,把拆迁前的街坊记忆延续到新社区,把陌生空间变为情感舞台,居民在共建共享中逐渐建立起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事实证明,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是社区治理可持续的关键。

从江汉里社区的实践看,完整社区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人心的凝聚。它既破解了安置社区普遍存在的服务短板、认同缺失、治理分裂等难题,又探索出一套可推广的操作框架: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公益与市场结合的服务模式,积分激励的参与机制,文化滋养的情感重建。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创新,汇聚成了完整社区建设的大文章。江汉里社区的探索,为全国超大城市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武汉经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莲芳(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

责编:袁莉莉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