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东湖评论:云梦简牍文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

唐一纯 2025-09-23 22:52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云梦简牍作为记录秦代法治思想、社会治理智慧与文化精神的珍贵文物,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更蕴含着与当代思政教育高度契合的价值内核。湖北工程学院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组建“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以1000余名高校师生调研数据为支撑,深入探索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新路径,破解当前二者融合中存在的“表层化”“错位化”“短板化”问题,构建起“三维联动、双线传播、长效保障”的思政工作新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动能。

一、价值意蕴:云梦简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必然性

云梦简牍出土于孝感市云梦县,其内容涵盖秦代法律条文、行政文书、医学典籍等,系统呈现了秦代“以法治国”的治理理念、“权责分明”的行政逻辑与“严谨务实”的文化品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时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为新时代挖掘简牍文化价值、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

从高校思政工作需求来看,将云梦简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化、形式同质化”的重要举措。调研显示,79.68%的高校学生愿意参与简牍相关场馆研学,75.62%对简牍文创设计表现出浓厚兴趣,73.14%期待思政课程增加地方文化元素——这充分说明,以云梦简牍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素材。

从实践探索基础来看,湖北工程学院于2024年11月联合云梦县团委组建“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博物馆讲解、校园话剧演绎、社区文化宣讲等活动,累计覆盖师生及群众超5000人次,初步形成了“文化传播+志愿服务+思政教育”的融合雏形。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云梦简牍文化融合仍存在短板:仅48.76%的学生参与过地方文化调研,思政课程对简牍文化的提及多停留在文物介绍层面,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现象——这些问题,亟需通过系统化、机制化的创新实践加以解决。

二、现实困境: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突出问题

基于调研数据与志愿服务队实践经验,当前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主要面临三大矛盾,制约了文化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

(一)融合深度“表层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思政价值未充分彰显

71.78%的受访者认为二者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一方面,思政课堂中,云梦简牍多被简单定义为“秦代文物”,未能深入解读其背后“刑无等级”的法治思想、“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与“求真务实”的行事作风,导致简牍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被割裂;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中,地方文化调研多以“参观打卡”为主,志愿服务队虽尝试开展“模拟秦代司法”情景剧等活动,但部分中小学、社区活动仍存在“走过场”问题,学生难以通过实践体悟简牍文化的精神内核,无法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育人目标。

(二)传播形式“错位化”:传统方式与学生接受习惯脱节,传播效能不足

73.81%的受访者指出简牍文化宣传形式生硬。传统讲座、展板等传播方式,与当代大学生习惯的短视频、互动体验、沉浸式参与等“年轻化”接受方式严重错位;尽管志愿服务队探索了“云研学”“文物猜猜看”等创新形式,但受限于新媒体运营能力,相关短视频内容阅读量未达预期,且73.14%的受访者反映缺乏常态化传播平台,导致简牍文化信息碎片化,难以持续吸引学生关注,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三)体系机制“短板化”:配套保障不足,长效育人机制未形成

70.88%的受访者表示缺乏系统性教学体系,简牍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未形成闭环设计;58.70%的受访者认为教师文化素养存在短板,部分思政教师对云梦简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了解有限,难以将其与志愿服务实践有机结合;此外,实践活动(含志愿服务)多为临时策划,如志愿服务队部分社区活动缺乏前期调研、中期指导、后期总结的闭环管理,应急机制与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育人效能。

三、路径创新:构建云梦简牍文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湖北工程学院以“激活文化价值、创新育人载体、健全保障机制”为核心,结合“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实践经验,构建起“三维联动、双线传播、长效保障”的思政工作新模式,推动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深度融合。

(一)构建“三维联动”教学体系,破解“表层化”矛盾,夯实文化育人根基

以“课程渗透、实践强化、师资赋能”为三大支柱,将志愿服务队实践经验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实现简牍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联结。

1、 课程渗透:挖掘文化内核,嵌入实践案例

在思政课程中,增设“简牍中的思政智慧”专题模块,将志愿服务队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在法治教育章节,对比秦律“刑无等级”思想与当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志愿服务队“模拟秦代司法”校园情景剧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依托简牍中的秦代行政文书与志愿服务队博物馆讲解素材,解读秦代“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治理逻辑,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

2、实践强化: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以“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为核心,构建“校园—博物馆—社区”三维实践阵地。在校园内,开展“秦简历史探秘剧场”“简牍临摹大赛”,让学生通过演绎秦代历史故事、临摹简牍文字,感受秦代文化的严谨风格;在云梦县博物馆,组织志愿者担任“简牍文化讲解员”,通过“一对一讲解”“互动问答”,深化对简牍历史价值的理解;在社区,开展“简牍故事会”宣讲活动,用通俗语言向居民解读简牍中的法治思想与生活智慧,在服务他人中内化责任意识。同时,将志愿服务实践成果纳入思政课程实践考核,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育人闭环。

3、师资赋能:组建协同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联合高校思政课教师、简牍研究专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成立“云梦简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云梦简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学转化方法;写中小学校编教材、简牍文化故事,收录志愿服务队“进校园、进博物馆、进社区”三类实践案例,为教师提供可行性的教学参考;建立“思政教师+志愿队指导老师”结对机制,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提升将简牍文化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打造“年轻化”传播矩阵,破解“错位化”矛盾,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顺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构建“线上+线下”双线传播体系,让云梦简牍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1、线上破圈:借力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

以志愿服务队用Vlog记录博物馆讲解、社区宣讲日常,拍摄 “国之喜”视频,将秦代司法故事改编成校园话剧;开发“秦律小课堂”互动游戏,结合志愿服务队“文物猜猜看”经验,设计“简牍知识答题闯关”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简牍法治知识;在学院网站开设“简牍文化专栏”,定期推送志愿服务队实践动态、简牍文化研究等深度解读文章,形成常态化传播机制。

2、线下赋能:依托文创产品与文化活动,融入学生生活

结合云梦简牍元素与学生审美需求,开发简牍主题书签、帆布袋、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在校园设立“简牍文创展厅”,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以志愿服务队为骨干,举办“简牍文化节”,开展简牍主题书法展、话剧大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简牍文化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

(三)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破解“短板化”矛盾,巩固育人成效

从平台、评价、资源三个维度入手,为云梦简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持续支撑。

1、平台保障:搭建协同阵地,强化多方联动

在校内设立“云梦简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吸纳思政教师、志愿服务队成员、文化爱好者参与,开展专题研讨、实践策划;深化与云梦县博物馆合作,共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建立“博物馆—高校—社区”三方协同机制,共享文化资源、共推实践活动,形成“文化传承+思政教育”的协同合力。

2、评价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

将学生参与简牍文化实践(含志愿服务)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将教师开发简牍思政课程、指导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学考核、指标,激励教师主动探索融合路径。

3、资源保障:整合多方力量,提供物质支撑

积极争取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专项经费,用于简牍思政课程开发、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文创产品制作;邀请高校学者、博物馆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融合工作与志愿服务队提供专业指导,优化活动方案与应急机制;联动地方媒体,宣传高校“简牍+思政+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文化育人工作。

四、实践启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高校思政工作新动能

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实践,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要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价值,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核转化为育人资源,让思政教育更有文化厚度;二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接受习惯,创新文化传播与教育形式,让思政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三是要坚持“实践育人”,以志愿服务、研学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魅力、提升思想境界,让思政教育更有实效性。

未来,湖北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探索,进一步完善“三维联动”教学体系,提升“年轻化”传播矩阵效能,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推动云梦简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培养更多兼具文化自信、法治意识、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推进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本文为2025年度孝感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一纯(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王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云梦简牍作为记录秦代法治思想、社会治理智慧与文化精神的珍贵文物,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更蕴含着与当代思政教育高度契合的价值内核。湖北工程学院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组建“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以1000余名高校师生调研数据为支撑,深入探索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新路径,破解当前二者融合中存在的“表层化”“错位化”“短板化”问题,构建起“三维联动、双线传播、长效保障”的思政工作新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动能。

一、价值意蕴:云梦简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必然性

云梦简牍出土于孝感市云梦县,其内容涵盖秦代法律条文、行政文书、医学典籍等,系统呈现了秦代“以法治国”的治理理念、“权责分明”的行政逻辑与“严谨务实”的文化品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时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为新时代挖掘简牍文化价值、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

从高校思政工作需求来看,将云梦简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化、形式同质化”的重要举措。调研显示,79.68%的高校学生愿意参与简牍相关场馆研学,75.62%对简牍文创设计表现出浓厚兴趣,73.14%期待思政课程增加地方文化元素——这充分说明,以云梦简牍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素材。

从实践探索基础来看,湖北工程学院于2024年11月联合云梦县团委组建“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博物馆讲解、校园话剧演绎、社区文化宣讲等活动,累计覆盖师生及群众超5000人次,初步形成了“文化传播+志愿服务+思政教育”的融合雏形。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云梦简牍文化融合仍存在短板:仅48.76%的学生参与过地方文化调研,思政课程对简牍文化的提及多停留在文物介绍层面,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现象——这些问题,亟需通过系统化、机制化的创新实践加以解决。

二、现实困境: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突出问题

基于调研数据与志愿服务队实践经验,当前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主要面临三大矛盾,制约了文化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

(一)融合深度“表层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思政价值未充分彰显

71.78%的受访者认为二者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一方面,思政课堂中,云梦简牍多被简单定义为“秦代文物”,未能深入解读其背后“刑无等级”的法治思想、“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与“求真务实”的行事作风,导致简牍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被割裂;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中,地方文化调研多以“参观打卡”为主,志愿服务队虽尝试开展“模拟秦代司法”情景剧等活动,但部分中小学、社区活动仍存在“走过场”问题,学生难以通过实践体悟简牍文化的精神内核,无法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育人目标。

(二)传播形式“错位化”:传统方式与学生接受习惯脱节,传播效能不足

73.81%的受访者指出简牍文化宣传形式生硬。传统讲座、展板等传播方式,与当代大学生习惯的短视频、互动体验、沉浸式参与等“年轻化”接受方式严重错位;尽管志愿服务队探索了“云研学”“文物猜猜看”等创新形式,但受限于新媒体运营能力,相关短视频内容阅读量未达预期,且73.14%的受访者反映缺乏常态化传播平台,导致简牍文化信息碎片化,难以持续吸引学生关注,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三)体系机制“短板化”:配套保障不足,长效育人机制未形成

70.88%的受访者表示缺乏系统性教学体系,简牍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未形成闭环设计;58.70%的受访者认为教师文化素养存在短板,部分思政教师对云梦简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了解有限,难以将其与志愿服务实践有机结合;此外,实践活动(含志愿服务)多为临时策划,如志愿服务队部分社区活动缺乏前期调研、中期指导、后期总结的闭环管理,应急机制与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育人效能。

三、路径创新:构建云梦简牍文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湖北工程学院以“激活文化价值、创新育人载体、健全保障机制”为核心,结合“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实践经验,构建起“三维联动、双线传播、长效保障”的思政工作新模式,推动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深度融合。

(一)构建“三维联动”教学体系,破解“表层化”矛盾,夯实文化育人根基

以“课程渗透、实践强化、师资赋能”为三大支柱,将志愿服务队实践经验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实现简牍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联结。

1、 课程渗透:挖掘文化内核,嵌入实践案例

在思政课程中,增设“简牍中的思政智慧”专题模块,将志愿服务队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在法治教育章节,对比秦律“刑无等级”思想与当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志愿服务队“模拟秦代司法”校园情景剧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依托简牍中的秦代行政文书与志愿服务队博物馆讲解素材,解读秦代“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治理逻辑,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

2、实践强化: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以“简书历史·牍懂中国”志愿服务队为核心,构建“校园—博物馆—社区”三维实践阵地。在校园内,开展“秦简历史探秘剧场”“简牍临摹大赛”,让学生通过演绎秦代历史故事、临摹简牍文字,感受秦代文化的严谨风格;在云梦县博物馆,组织志愿者担任“简牍文化讲解员”,通过“一对一讲解”“互动问答”,深化对简牍历史价值的理解;在社区,开展“简牍故事会”宣讲活动,用通俗语言向居民解读简牍中的法治思想与生活智慧,在服务他人中内化责任意识。同时,将志愿服务实践成果纳入思政课程实践考核,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育人闭环。

3、师资赋能:组建协同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联合高校思政课教师、简牍研究专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成立“云梦简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云梦简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学转化方法;写中小学校编教材、简牍文化故事,收录志愿服务队“进校园、进博物馆、进社区”三类实践案例,为教师提供可行性的教学参考;建立“思政教师+志愿队指导老师”结对机制,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提升将简牍文化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打造“年轻化”传播矩阵,破解“错位化”矛盾,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顺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构建“线上+线下”双线传播体系,让云梦简牍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1、线上破圈:借力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

以志愿服务队用Vlog记录博物馆讲解、社区宣讲日常,拍摄 “国之喜”视频,将秦代司法故事改编成校园话剧;开发“秦律小课堂”互动游戏,结合志愿服务队“文物猜猜看”经验,设计“简牍知识答题闯关”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简牍法治知识;在学院网站开设“简牍文化专栏”,定期推送志愿服务队实践动态、简牍文化研究等深度解读文章,形成常态化传播机制。

2、线下赋能:依托文创产品与文化活动,融入学生生活

结合云梦简牍元素与学生审美需求,开发简牍主题书签、帆布袋、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在校园设立“简牍文创展厅”,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以志愿服务队为骨干,举办“简牍文化节”,开展简牍主题书法展、话剧大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简牍文化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

(三)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破解“短板化”矛盾,巩固育人成效

从平台、评价、资源三个维度入手,为云梦简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持续支撑。

1、平台保障:搭建协同阵地,强化多方联动

在校内设立“云梦简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吸纳思政教师、志愿服务队成员、文化爱好者参与,开展专题研讨、实践策划;深化与云梦县博物馆合作,共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建立“博物馆—高校—社区”三方协同机制,共享文化资源、共推实践活动,形成“文化传承+思政教育”的协同合力。

2、评价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

将学生参与简牍文化实践(含志愿服务)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将教师开发简牍思政课程、指导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学考核、指标,激励教师主动探索融合路径。

3、资源保障:整合多方力量,提供物质支撑

积极争取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专项经费,用于简牍思政课程开发、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文创产品制作;邀请高校学者、博物馆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融合工作与志愿服务队提供专业指导,优化活动方案与应急机制;联动地方媒体,宣传高校“简牍+思政+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文化育人工作。

四、实践启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高校思政工作新动能

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实践,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要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价值,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核转化为育人资源,让思政教育更有文化厚度;二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接受习惯,创新文化传播与教育形式,让思政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三是要坚持“实践育人”,以志愿服务、研学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魅力、提升思想境界,让思政教育更有实效性。

未来,湖北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云梦简牍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探索,进一步完善“三维联动”教学体系,提升“年轻化”传播矩阵效能,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推动云梦简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培养更多兼具文化自信、法治意识、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推进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本文为2025年度孝感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一纯(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王群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