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红色导师·思想汇报㊶】在玻利维亚高原书写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成长

吴渺 2025-03-14 15:24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思想汇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与世界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使命。作为一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我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国际志愿者的身份,跨越山海,来到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的首都拉巴斯,担任国际动员和资源助理。这段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在异国他乡的“社会大课堂”中褪去“书生气”,增添“泥土香”,深刻体会到“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涵。

吴渺与志愿者朋友.JPG.JPG

初心如磐:迈向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我的国际志愿服务之路,源于对国际事务的热爱和对志愿服务的执着追求。大学期间,我被“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事迹和话剧《牵挂》深深打动,立志用青春和热血帮助更多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大三寒假,我参与了“国际组织实习生预备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为全球性议题谋划解决方案。这段经历为我打开了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门,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奋斗方向。

大学四年,我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在担任班级公益委员期间,我组织校园义卖,为山区儿童筹集图书;在武汉马拉松志愿服务中,我顶着烈日进行新闻采访,记录比赛实况。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志愿服务是脚踩泥土、心怀热忱的躬身力行。

因此,当学校发布联合国志愿者选拔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面对全英文面试的挑战,我用一个多月时间专项突破口语短板,整理了两万余字的模拟材料。最终,我成功入选,开启了这段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之旅。

吴渺在玻利维亚高原.JPG.JPG

破茧成蝶:在海拔3640米的高原淬炼

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以凛冽的寒风和稀薄的氧气给了我第一个“下马威”。长达一周的高原反应和饮食文化的差异让我备受折磨,但当我走进社区,看到因山体滑坡失去家园的妇女和孩子们天真淳朴的眼神,我告诉自己:“作为中国青年,我不能轻言放弃。”

为了更好地胜任志愿服务岗位,我提前深入学习了玻利维亚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玻利维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国家,正努力推动经济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在我看来,在这里参加国际志愿服务,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我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项目主管策划并推进项目,具体包括方案策划、项目对接与落实等环节。凭借在华农较为扎实的专业训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工作中,我还充分发挥摄影特长,积极参与宣传材料制作和媒体运营。一次山体滑坡灾害中,我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用镜头记录下WFP发放救援物资的场景。当一位妇女颤抖着接过救济卡,用克丘亚语说出“帕查马马(大地母亲)会保佑你们”时,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共鸣,正是志愿服务的真谛。

服务期间,国际志愿者日的活动让我印象深刻。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齐聚一堂,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怀揣着同一个信念——为全球人民服务,奉献青春与力量。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团结与奉献,让我更加坚定了初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是连接不同国家、民族的桥梁,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共同力量。

吴渺在参加出征前培训.JPG.JPG

双向奔赴:以文化为纽带传递中国温度

“志愿服务不仅是援助,更是心与心的对话。”在拉巴斯的街头巷尾,我既是工作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与交流者。我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使命,积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我向各国志愿者展示中国书法,用毛笔写下“和合共生”赠予玻利维亚同事;在社区“中国文化周”活动中,我教孩子们剪窗花、包饺子,当他们用生涩的中文说出“新年快乐”时,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与WFP团队的深入交流也令我难忘。当我在例会中分享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时,来自意大利的项目主管感慨道:“原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深深渗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的分享不仅让国际同事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青春答卷:在独处中寻找内心的自洽

如果说高原反应是对身体的考验,那么独处时光则是对心灵的修行。在拉巴斯的夜晚,我常对着星空写下日记:既有思念祖国时“千里共婵娟”的惆怅,也有见证项目落地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与满足。我学会了用一碗阳春面慰藉乡愁,在晨跑中与雪山对话以积蓄勇气,更在与当地艺术家的交流中读懂“慢节奏”中的生命哲学。

这段经历赋予我三个关键词——勇敢、独处、自洽。勇敢,是面对未知时依然选择出发的决绝;独处,是在异国他乡与自我和解的修行;而自洽,则是将个人理想融入人类共同福祉的觉醒。当我选择投身国际组织时,母校“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在我耳边格外清晰。

让青春与世界的脉搏同频共振。站在安第斯山脉之巅眺望云海,我仿佛看见无数中国青年正跨越山海、奔赴世界各地,用行动书写青春篇章。我们带着支教时沾满粉笔灰的双手,带着乡村振兴调研中记满数据的笔记本,更带着中华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我在志愿服务日记扉页所写:“青年之担当,是既能扎根本土厚植家国情怀,又能走向世界传递文明薪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志愿服务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忱,继续以志愿服务的脚步丈量全球发展的经纬,让青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绽放璀璨芳华!

红色导师点评:吴渺同志在玻利维亚志愿服务期间,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她不仅克服了高原严寒和文化差异的重重挑战,还积极参与项目策划、现场救援和文化交流,充分诠释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段经历不仅显著提升了其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展示了中国形象与国家软实力,为中外交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希望更多同学以她为榜样,自信走出国门,用爱奉献社会,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吴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涂涛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思想汇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与世界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使命。作为一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我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国际志愿者的身份,跨越山海,来到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的首都拉巴斯,担任国际动员和资源助理。这段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在异国他乡的“社会大课堂”中褪去“书生气”,增添“泥土香”,深刻体会到“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涵。

吴渺与志愿者朋友.JPG.JPG

初心如磐:迈向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我的国际志愿服务之路,源于对国际事务的热爱和对志愿服务的执着追求。大学期间,我被“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事迹和话剧《牵挂》深深打动,立志用青春和热血帮助更多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大三寒假,我参与了“国际组织实习生预备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为全球性议题谋划解决方案。这段经历为我打开了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门,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奋斗方向。

大学四年,我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在担任班级公益委员期间,我组织校园义卖,为山区儿童筹集图书;在武汉马拉松志愿服务中,我顶着烈日进行新闻采访,记录比赛实况。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志愿服务是脚踩泥土、心怀热忱的躬身力行。

因此,当学校发布联合国志愿者选拔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面对全英文面试的挑战,我用一个多月时间专项突破口语短板,整理了两万余字的模拟材料。最终,我成功入选,开启了这段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之旅。

吴渺在玻利维亚高原.JPG.JPG

破茧成蝶:在海拔3640米的高原淬炼

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以凛冽的寒风和稀薄的氧气给了我第一个“下马威”。长达一周的高原反应和饮食文化的差异让我备受折磨,但当我走进社区,看到因山体滑坡失去家园的妇女和孩子们天真淳朴的眼神,我告诉自己:“作为中国青年,我不能轻言放弃。”

为了更好地胜任志愿服务岗位,我提前深入学习了玻利维亚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玻利维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国家,正努力推动经济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在我看来,在这里参加国际志愿服务,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我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项目主管策划并推进项目,具体包括方案策划、项目对接与落实等环节。凭借在华农较为扎实的专业训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工作中,我还充分发挥摄影特长,积极参与宣传材料制作和媒体运营。一次山体滑坡灾害中,我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用镜头记录下WFP发放救援物资的场景。当一位妇女颤抖着接过救济卡,用克丘亚语说出“帕查马马(大地母亲)会保佑你们”时,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共鸣,正是志愿服务的真谛。

服务期间,国际志愿者日的活动让我印象深刻。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齐聚一堂,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怀揣着同一个信念——为全球人民服务,奉献青春与力量。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团结与奉献,让我更加坚定了初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是连接不同国家、民族的桥梁,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共同力量。

吴渺在参加出征前培训.JPG.JPG

双向奔赴:以文化为纽带传递中国温度

“志愿服务不仅是援助,更是心与心的对话。”在拉巴斯的街头巷尾,我既是工作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与交流者。我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使命,积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我向各国志愿者展示中国书法,用毛笔写下“和合共生”赠予玻利维亚同事;在社区“中国文化周”活动中,我教孩子们剪窗花、包饺子,当他们用生涩的中文说出“新年快乐”时,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与WFP团队的深入交流也令我难忘。当我在例会中分享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时,来自意大利的项目主管感慨道:“原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深深渗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的分享不仅让国际同事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青春答卷:在独处中寻找内心的自洽

如果说高原反应是对身体的考验,那么独处时光则是对心灵的修行。在拉巴斯的夜晚,我常对着星空写下日记:既有思念祖国时“千里共婵娟”的惆怅,也有见证项目落地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与满足。我学会了用一碗阳春面慰藉乡愁,在晨跑中与雪山对话以积蓄勇气,更在与当地艺术家的交流中读懂“慢节奏”中的生命哲学。

这段经历赋予我三个关键词——勇敢、独处、自洽。勇敢,是面对未知时依然选择出发的决绝;独处,是在异国他乡与自我和解的修行;而自洽,则是将个人理想融入人类共同福祉的觉醒。当我选择投身国际组织时,母校“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在我耳边格外清晰。

让青春与世界的脉搏同频共振。站在安第斯山脉之巅眺望云海,我仿佛看见无数中国青年正跨越山海、奔赴世界各地,用行动书写青春篇章。我们带着支教时沾满粉笔灰的双手,带着乡村振兴调研中记满数据的笔记本,更带着中华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我在志愿服务日记扉页所写:“青年之担当,是既能扎根本土厚植家国情怀,又能走向世界传递文明薪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志愿服务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忱,继续以志愿服务的脚步丈量全球发展的经纬,让青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绽放璀璨芳华!

红色导师点评:吴渺同志在玻利维亚志愿服务期间,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她不仅克服了高原严寒和文化差异的重重挑战,还积极参与项目策划、现场救援和文化交流,充分诠释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段经历不仅显著提升了其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展示了中国形象与国家软实力,为中外交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希望更多同学以她为榜样,自信走出国门,用爱奉献社会,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吴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涂涛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