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地方红色文化传播何以破圈?

余姣 2025-01-17 09:49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广度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能够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因此,系统探究全媒体时代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不仅有助于大力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更有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时代,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传播,需要从理念思维、内容形式、渠道矩阵、人才引擎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增强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协同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内驱力。

革新理念思维,发挥红色文化传播的协同力

全媒体时代,需要打破红色文化传播的思维和现实“壁垒”,通过主体协同和场域协同,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成效。

主体协同。明确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及其主体责任。其中包括统筹国家总体政治环境、宣传红色精神的党政部门;擅长网络宣传、现代技术等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联结关系的媒体、场馆等社会组织;在国民教育体系各学段进行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及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政府、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在行动上各司其职、优势豆补、协同创新,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传播队伍体系,打破资源挖掘、红色研究、技术提供之间的壁垒。

场域协同。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借助“宏大叙事+微小叙事”“价值导向+多模态叙事”手法,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具体来说,红色场馆要借用互联网平台的多模态叙事手法、生活化话语表达、故事性叙事手法等展示红色文化。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平台申请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动态新闻、教育成果、线上资源、党史专题周刊等内容,激发社会大众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利用虚拟现实、5G、现实增强、全息投影、360度全景等技术,在网络新空间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生态,打造虚拟实训室、红色思政虚拟教育平台、党政立体展馆等,带领受众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浸润质量。

创新内容形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针对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历史歪曲化等频发现象,要通过多种方式整合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媒介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建立起完整的红色文化内容体系。

转变红色文化传播话语。全媒体时代,受众期待更深入的参与和沉浸式体验,但部分媒体在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单向灌输宣讲的现象,缺乏与受众间建立平等对话与互动的意识。因此,媒体应摒弃以往过于官方、抽象的叙事方式,主动适应并引领舆论场的变化,深入基层调研,倾听民众心声,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创新地方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更加生活化、生动化的语言,结合时事热点和现实生活案例,重构地方红色文化故事,使之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整合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一方面深挖历史资源,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可以适当开展宣讲历史事件、红色经典、英雄故事,组织红色文化文艺汇演等活动,传统纸媒和影视媒体还可以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专题报道,让历史故事有理有据、更加翔实,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确保传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使红色文化叙事更加连续、完整。另一方面巧用时代资源,围绕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民英雄设立专题栏目,从人民英雄身上汲取红色精神力量。通过对功勋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英名伟业的多渠道宣传,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激励人民群众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加强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前期审核与后期监管是保障红色文化传播环境风清气正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审核机制。使用AI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内容审核,通过特征提取、标签预测、细粒度识别,精准识别虚假信息、恶意内容等,可实现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严格把关,既可以防止虚假信息、低俗大容等进入传播渠道,可及时消除恶意抹黑红色文化的作品,为红色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创造良好环境,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引导力。另一方面要提供制度支持,加强监管力度。要与时俱进地制定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范围以及法律责任;同时需要建立红色文化监管机制,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监管机构、监管职责和监管方式进行界定,明确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制度,明确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主体需承担的日常保养、修缮复原职责,以及在遭遇严重危,险状况或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时的上报、紧急处置责任。

拓宽渠道矩阵,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渗透力

为拓展地方红色文化覆盖面、增强触达效果,课积极利用线上、线下不同平台、渠道讲好当地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渗透力。

加强线下基础渠道建设。媒体要强化红色文化实体场所建设,加强与革命遗址、纪念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组织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旅游线路推广、红色故事会、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电影放映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契机,吸引各年龄段人群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地方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融合线上多平台传播。媒体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线上多平台的深度融合。构建官方红色文化传播网站,提供权威、详尽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库,便于网民随时査阅和学习。同时,与各大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开设红色文化专题页、制作精美短视频、开展在线直播活动等形式,让地方红色文化故事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触及广大网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富有创意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投放高质量的地方红色文化纪录片、微电影,甚至开发互动式、沉浸式的线上红色文化体验项目,最终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传播从扁平、单一的传统模式向立体、多元、强渗透的融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

点燃人才引擎,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内驱力

优化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衔接,关键要着力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人才,保证传播工作既能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本真,又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展示,真正撬动红色文化传播的“阿基米德支点”。

大力培育信息化传播人才,提升传播队伍综合素养。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对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新要求,培养一批熟悉编码修复、人工智能等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和面向红色文化资源活态化开发的信息化人才,引导红色文化传播队伍形成信息化思维、掌握信息化本领,使红色文化传播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方面要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供给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信息化要求。另一方面要探索院校与红色文化传播组织机构联合的培养模式,在人才教育、科研、服务方面相互借力,培育和集结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播技术人才,为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大力用好信息化传播人才,增强传播队伍持续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因此,要以盘活信息化人才存量、扩充信息化人才增量,为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长久动能。无论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红色文化资源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某一方面的技术专才,抑或是相关技术的奇才、怪才,对待他们都应慧眼识才、大胆用才;要加深对人才的认识,明晰其专业,了解其想法,引导其将专业特长与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紧密结合、深度融合。让信息化人才在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我价值之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运用全媒体技术手段,突破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梗阻,更好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红色魂魄”!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 丹心映幼松”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姣(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沈素芬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广度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能够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因此,系统探究全媒体时代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不仅有助于大力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更有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时代,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传播,需要从理念思维、内容形式、渠道矩阵、人才引擎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增强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协同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内驱力。

革新理念思维,发挥红色文化传播的协同力

全媒体时代,需要打破红色文化传播的思维和现实“壁垒”,通过主体协同和场域协同,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成效。

主体协同。明确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及其主体责任。其中包括统筹国家总体政治环境、宣传红色精神的党政部门;擅长网络宣传、现代技术等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联结关系的媒体、场馆等社会组织;在国民教育体系各学段进行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及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政府、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在行动上各司其职、优势豆补、协同创新,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传播队伍体系,打破资源挖掘、红色研究、技术提供之间的壁垒。

场域协同。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借助“宏大叙事+微小叙事”“价值导向+多模态叙事”手法,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具体来说,红色场馆要借用互联网平台的多模态叙事手法、生活化话语表达、故事性叙事手法等展示红色文化。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平台申请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动态新闻、教育成果、线上资源、党史专题周刊等内容,激发社会大众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利用虚拟现实、5G、现实增强、全息投影、360度全景等技术,在网络新空间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生态,打造虚拟实训室、红色思政虚拟教育平台、党政立体展馆等,带领受众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浸润质量。

创新内容形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针对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历史歪曲化等频发现象,要通过多种方式整合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媒介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建立起完整的红色文化内容体系。

转变红色文化传播话语。全媒体时代,受众期待更深入的参与和沉浸式体验,但部分媒体在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单向灌输宣讲的现象,缺乏与受众间建立平等对话与互动的意识。因此,媒体应摒弃以往过于官方、抽象的叙事方式,主动适应并引领舆论场的变化,深入基层调研,倾听民众心声,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创新地方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更加生活化、生动化的语言,结合时事热点和现实生活案例,重构地方红色文化故事,使之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整合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一方面深挖历史资源,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可以适当开展宣讲历史事件、红色经典、英雄故事,组织红色文化文艺汇演等活动,传统纸媒和影视媒体还可以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专题报道,让历史故事有理有据、更加翔实,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确保传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使红色文化叙事更加连续、完整。另一方面巧用时代资源,围绕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民英雄设立专题栏目,从人民英雄身上汲取红色精神力量。通过对功勋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英名伟业的多渠道宣传,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激励人民群众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加强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前期审核与后期监管是保障红色文化传播环境风清气正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审核机制。使用AI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内容审核,通过特征提取、标签预测、细粒度识别,精准识别虚假信息、恶意内容等,可实现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严格把关,既可以防止虚假信息、低俗大容等进入传播渠道,可及时消除恶意抹黑红色文化的作品,为红色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创造良好环境,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引导力。另一方面要提供制度支持,加强监管力度。要与时俱进地制定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范围以及法律责任;同时需要建立红色文化监管机制,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监管机构、监管职责和监管方式进行界定,明确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制度,明确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主体需承担的日常保养、修缮复原职责,以及在遭遇严重危,险状况或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时的上报、紧急处置责任。

拓宽渠道矩阵,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渗透力

为拓展地方红色文化覆盖面、增强触达效果,课积极利用线上、线下不同平台、渠道讲好当地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渗透力。

加强线下基础渠道建设。媒体要强化红色文化实体场所建设,加强与革命遗址、纪念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组织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旅游线路推广、红色故事会、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电影放映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契机,吸引各年龄段人群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地方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融合线上多平台传播。媒体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线上多平台的深度融合。构建官方红色文化传播网站,提供权威、详尽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库,便于网民随时査阅和学习。同时,与各大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开设红色文化专题页、制作精美短视频、开展在线直播活动等形式,让地方红色文化故事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触及广大网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富有创意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投放高质量的地方红色文化纪录片、微电影,甚至开发互动式、沉浸式的线上红色文化体验项目,最终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传播从扁平、单一的传统模式向立体、多元、强渗透的融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

点燃人才引擎,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内驱力

优化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衔接,关键要着力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人才,保证传播工作既能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本真,又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展示,真正撬动红色文化传播的“阿基米德支点”。

大力培育信息化传播人才,提升传播队伍综合素养。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对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新要求,培养一批熟悉编码修复、人工智能等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和面向红色文化资源活态化开发的信息化人才,引导红色文化传播队伍形成信息化思维、掌握信息化本领,使红色文化传播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方面要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供给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信息化要求。另一方面要探索院校与红色文化传播组织机构联合的培养模式,在人才教育、科研、服务方面相互借力,培育和集结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播技术人才,为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大力用好信息化传播人才,增强传播队伍持续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因此,要以盘活信息化人才存量、扩充信息化人才增量,为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长久动能。无论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红色文化资源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某一方面的技术专才,抑或是相关技术的奇才、怪才,对待他们都应慧眼识才、大胆用才;要加深对人才的认识,明晰其专业,了解其想法,引导其将专业特长与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紧密结合、深度融合。让信息化人才在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我价值之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运用全媒体技术手段,突破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梗阻,更好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红色魂魄”!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 丹心映幼松”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姣(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沈素芬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