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互通有无、加强沟通,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经济合作,这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为维护世界和平夯实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着全球竞争格局,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心系发展、合作共赢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大视频会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以“六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发展倡议。倡议既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与行动指南,又因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而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全球发展倡议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不仅提出了合作的愿景,还积极采取行动,如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致力于推动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克服发展障碍;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积极贡献,也在这一倡议的引领下,世界各国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分享发展机遇,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公正的世界而努力。
从价值观基础来看,全球发展倡议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应然价值规范。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日益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更多价值共识或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以民众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共同利益,贯彻持久和平、共同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理念,彰显共同责任意识,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智慧。
从理论逻辑看,全球发展倡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球发展倡议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生动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彰显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倡议基于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既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又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蕴含了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的背景下,各国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共同肩负 着维护地球家园的责任。
从文明逻辑来看,全球发展倡议发轫于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 文明,共同引领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中华文明以整体性、共生 性思维看待和理解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社会与人群,主张民胞物与、 协和万邦,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奉行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合精神。全球发展倡议 所秉持的命运与共、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包容共享等原 则,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有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 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创举。
从实践逻辑来看,全球发展倡议以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为旨归,既关注人类整体利益,致力于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又着 眼“现实的人 ”,主动回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烈 愿望,致力于为实现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体现出鲜明的人 民性。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 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致力于促进自身发展同世界发 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坚定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取得脱贫攻 坚战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 组织提供发展援助,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提供支持,帮助它们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共同破解全球发展赤字。 中国还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 基金等,促进全球发展机制改革,强化全球发展动能,提升全球发展 韧性,成为促进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坚力量。这一系列事实充分证明, 中国是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和合作行动派。
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和平发展方案和制度建设蓝本。利益、规范、话语和过程是全球发展倡议制度建设的基本考虑因素,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针对改善全球发展提出的制度建设蓝本。以发展为途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参与其中,以多层级参与的路径,提升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发展水平。倡议自提出以来,中国携手世界各国稳步搭建各层级合作平台、强化对接现有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倡议秉承中国气质、大国风范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面向全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议在联合国框架下突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使之更务实、更可行,可谓破解难题的“标准答案”。倡议有利于塑造世界政治新秩序、构建世界发展新格局。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 我在中国当老师”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增贤(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