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识人辨人莫当“冬烘先生”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11-01 20:43

唐代有一则“状元乌龙案”,说的是主考官郑薰在阅卷时,见到考生颜标的名字,便联想到忠烈名臣颜真卿,认定其为颜氏后人,应受褒扬,遂点其为状元。直至谢恩之日,方知二人并无血缘,闹出笑话。后人对此评价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此事虽远在千年,却如一面明镜,照见今日识人辨人中“标签依赖”与“主观臆断”之弊,警醒我们切莫沦为“想当然〞的“冬烘先生”。

揆诸现实,此类“标签化识人辨人”的现象仍不少见。有的唯学历论,认为“名校出身必然能力超群”;有的唯资历论,认为“年轻者难堪重任,资深者必无差错”;有的唯背景论,把知名平台出身或前辈举荐视为个人潜力证明;有的唯“印象”论,因个人好恶而“爱屋及乌”或“恶其余胥”。凡此种种,莫非现代版的“颜标之误”?莫非在识才之路走了岔口?莫非为人才流动的活水筑起了“无形的壁垒”?

倘若“冬烘先生”式的思维在组织选拔中蔓延,势必从源头扭曲“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对干部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譬如,部分能力强但缺乏亮眼标签的干部,可能因此被边缘化,逐渐消磨热情;一些隐藏着作风问题、廉政风险的干部,可能借助“光鲜标签”蒙混过关,获得“带病提拔”。长此以往,有潜力、有能力的干部长期被埋没,造成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形成“人才断层”;不称职的干部占据重要岗位,导致政策执行偏差走样、重大项目推进迟缓,最终贻误发展良机。

“冬烘先生”式识人,反映是主观预设替代客观判断,背后的本质是“想当然”的思维惰性,必须坚决破除,追求实证,以实打实的调研、背靠背的测评为干部精准画像。

要坚持“一线选马”。将考察延伸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深入项目现场看攻坚能力,走进基层网格观为民情怀,聚焦应急时刻察责任担当。通过“沉浸式”考察,既看显绩更看潜绩,既观其言更观其行,真正把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实干家识别出来,让人才成色在实践熔炉中得到检验。

要坚持长期主义。建立常态化跟踪机制,对干部进行“全周期”管理。既关注顺境表现,更注重逆境韧劲;既看重阶段成效,更考察长期潜力。特别要关注在艰苦岗位的持久表现,对那些甘于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对那些能克服困难、久久为功的“滴水穿石”型干部,要给予持续关注和机会。

要坚持多元评价。构建全方位、多维度评价体系,组织评价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反馈相印证。既要听班子同事评价,也要注重服务对象意见;既要深入个别谈话,也要运用科学测评。善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履职尽责、作风建设等信息,绘制干部“立体画像”,建立负面信息清单,防止评价失真失实。

时代呼唤“火眼金睛”,事业需要“识才慧眼”。摒弃“冬烘先生”的僵化思维,树立科学、全面、辩证的识人观,以实践为基,用实绩说话,靠时间检验,方能真正把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人才识别出来、使用起来,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千里马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竞相奔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蔡忠楷(武穴市委组织部)

责编:刘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