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经济日报》头版刊发“金观平”文章《“十四五”,中国经济做对了什么》,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下的成功实践。这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在世界经济日益被“动荡”和“不确定性”包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为何能走出一条稳健上升的曲线。
中国经济能够在风高浪急中行稳致远,根本在于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这种领导不是简单的行政指挥,而是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它让各类经营主体在面对挑战时心中有底、脚下有路,这种信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经济发展环境。从精准有效的宏观政策到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中国经济的每一步都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艺术,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战略规划的连续性与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上。五年规划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既避免了短期行为的局限,又保持了适时调整的空间。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宏伟蓝图与具体实践,让长期战略能够转化为年度任务,让市场预期更加稳定可控。当战略规划与宏观政策形成合力,中国经济就实现了长远谋划与即时调控的有机统一。这种跨周期调节的能力,让发展既不会因短期波动而偏离方向,也不会因固守计划而失去活力。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的实践给出了富有智慧的答案。在这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价格信号引导着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领域。同时,政府通过制度建设维护公平竞争,通过战略引导把握发展方向,通过公共投入弥补市场失灵。这种有机结合,既释放了经济活力,又确保了发展安全,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经济生态。
观察“十四五”以来的中国经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转型升级的轨迹。从依赖投资出口到内需创新双轮驱动,从规模速度导向到质量效益优先,这种转变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选择。它建立在对发展阶段变化的深刻洞察基础上,体现了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正是这种前瞻性的布局,让中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保持韧性,在挑战来临之时能够化危为机。
当前,中国正朝着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迈进。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不确定因素,但中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要义,就是把党的全面领导、科学的战略规划、有效的市场机制、有为的政府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经济的实践表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创造出确定的发展前景。这种确定性,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数据,更关乎发展方向的清晰、政策预期的稳定、市场信心的坚实。理解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的波谲云诡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也不难预见中国必将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交出更有分量的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廖建鹏(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