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以科教人才助力湖北发展新优势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10-21 16:05

近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71020’高校创新体系,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一流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湖北力量。”这一部署不仅聚焦农业领域,更揭示了湖北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湖北作为科教资源大省,拥有130余所高校、82名“两院”院士、在站博士后5100余人,在校大学生超过200万人的雄厚基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始终是湖北探索的重要课题。会议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路径。教育是根基,科技是引擎,人才是主体,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唯有打破壁垒、促进循环,才能实现“1+1+1>3”的倍增效应。例如,湖北近年来推动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机制,正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让高校创新资源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实践层面,湖北以“71020”高校创新体系为牵引,聚焦种源攻关、农业科技装备等关键领域,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这一体系不仅瞄准技术突破,更注重通过项目集聚人才、通过人才激活创新。例如,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关于玉米籽粒脱水机制的研究在《细胞》期刊发表后,迅速与企业签署转化协议,实现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这种“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的模式,正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生动体现。

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湖北正着力打造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大科学装置,为人才提供创新舞台。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攻坚的“利器”,更是吸引和培育顶尖人才的“磁石”。例如,脉冲强磁场装置团队在实现原位退磁与退磁后的再饱和充磁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培养了多名国家级青年科学家,形成了“平台聚才、人才兴平台”的良性循环。此外,湖北实验室通过“十大行动”提升效能,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部署全链条攻关任务,进一步强化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更深层次看,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障。湖北近年来推出《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在人才评价、科研管理、成果权益分配等方面大胆改革。例如,推行以创新质量、实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避免“唯论文、唯职称”的片面导向;设立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计划,精准支持领军人才与青年团队。这些制度设计,旨在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让科技聚焦产业需求、让人才获得合理回报,从而激发内生动力。

当前,湖北正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四季度工作的抓实抓细更需依托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力。从农业种源攻关到光电子产业突破,每一个重点领域都需要三者同频共振。只有以教育夯实创新基础,以科技突破发展瓶颈,以人才驱动持续变革,湖北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荆楚大地历来是人文荟萃、创新涌流之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不仅是湖北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更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必然选择。当三股力量汇流成河,湖北必能在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中拔节生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