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武汉中央花园社区,一抹柔和绿光指引着外卖骑手王奇精准直达目标楼栋。从昔日“摸黑找楼”的焦虑万分,到如今两分钟内轻松完成送达,这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湖北省在破解骑手“最后100米”难题上的不懈努力与治理智慧。这一从“匆匆过客”到“心心相连”的转变,不仅疏通了城市配送的“毛细血管”,更编织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图景。
“最后一百米”,曾是骑手、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一道无形壁垒。进门登记耗时长、楼栋标识不清晰、夜间配送“靠猜”、无处歇脚补水……这些点滴“难受”汇聚成骑手群体的心头之急,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体验和社区的管理秩序。它看似是空间距离的“小梗阻”,实则是城市精细化治理面临的“大考”。湖北直面这一普遍痛点,没有将其视为无解难题,而是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突破口。
破解难题,关键在于“倾听”与“呼应”。无论是中央花园社区的“小哥议事会”,让骑手从沉默的奔波者变为踊跃的建言者;还是香格里拉小区的“连心卡”和友好公约,邀请骑手参与规则制定;抑或是遍布各处的“暖心补给站”、“红领驿站”,提供实实在在的清凉与温暖。这些举措的核心,在于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细微处,真正站在骑手的角度,感知他们的需求,用夜光楼牌照亮前路,用便捷通行提升效率,用暖心服务安放疲惫。这一个个“小改变”,之所以能解决“大痛点”,正是因为其背后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主动作为。
更为可贵的是,友好场景的建设,催生了更深层次的“化学反应”。它悄然改变了骑手与社区的关系。骑手们不再是送完即走的“局外人”,而是逐渐转化为社区的“合伙人”和“主人翁”。他们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参与环境整治、关爱特殊群体、担当义务巡逻员和微网格员。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参与,从单一送餐功能到多元社区角色,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骑手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他们利用其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特点,成为了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和“神经末梢”,形成了“服务骑手”与“骑手反哺社区”的良性循环。
湖北的探索实践表明,城市的温度并非抽象概念,它就蕴藏在一张“连心卡”、一盏夜光牌、一个暖心站之中。截至今年7月底,超万个专业化物业管理小区基本实现“门好进、路好找”,这组数据是治理成效的直观体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这条从“门难进”到“心连心”的转变之路,深刻诠释了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模样,不仅是高效便捷的,更应是充满人文关怀和包容精神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艳萍(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