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负担重”“婚丧铺张浪费多”“陈规陋习根除难”……这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风气问题,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生活负担,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绊脚石。
移风易俗,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农民生活更美好。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绝非一日之功,既要克服旧传统的惯性阻力,也要应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在“常抓”和“创新”之间把握平衡,真正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开展持续整治,正是认识到陋习的反复性与顽固性。许多地方推行积分制、设立红黑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软引导”到“硬约束”的转变,使“简约光荣、浪费可耻”深入人心;还有些地区通过村规民约定期征集村民意见,动态调整宴席规模、礼金标准,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情绪。实践表明,只有让农民自己说话,让机制随需求优化,移风易俗的成果才能稳得住、不回流。
移风易俗最忌简单粗暴、极端推行。比如宜昌市夷陵区在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乡情、接地气的“刚柔并济”模式,在治理“人情风”方面,不做硬性统一规定,而是引导182个村(社区)通过“屋场会”“湾组会”民主协商,“一村一策”确定标准。在推进殡葬改革中,注重传统情感与现代文明的平衡,各村修订“一约四会”,将“厚养薄葬”写入规章,但并非简单否定传统礼仪,梅林村兴建“新风礼堂”提供免费场所,乐天溪镇推行“有喜事来种树”替代大摆宴席,既保持对生命与亲情的敬重,又剔除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此外,夷陵区还以文化赋能,让移风易俗更有温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文艺展演,实施“干部下沉到村,助力文明提升”行动,促进邻里互助、文明上网等十大习惯养成,解决76项民生实事,推动“人情减负”“文明殡葬”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使村民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不是少了人情,而是多了实惠”。
乡村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移风易俗看似小事,却关乎农民的幸福感与乡村的凝聚力。要坚持群众主体、问题导向、创新方法,以制度划定底线,以文化凝聚共识,以持久防止反弹,以创新回应新题,让文明新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深厚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俊华(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