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峡江风味,如何“烹”出文旅新篇?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9-18 09:47

长江三峡,不仅有壮美的山水,更有动人的风味。近日,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宜昌拉开帷幕,“风味湖北·滋味宜昌”作为重要板块,通过红油包子大赛、特色小吃市集、名厨沙龙等系列活动,将“美食+”理念深度融入旅游节,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让地方风味成为金字招牌。“味蕾”是感知一方风土最直接的通道。跳出单纯“靠景吃饭”的传统路径,宜昌着力打造“美食+”新名片,成为这座旅游城市创新“出圈”的重要举措。本届旅游节重磅推出红油包子技能竞赛、发布美食地图和IP形象“红油包仔”,正是对地方特色美食进行品牌化塑造的集中体现。从“宜昌肥鱼”到“红油包子”,宜昌不断挖掘和培育独具特色的美食IP,让“吃”成为游客来宜的重要理由。正如肥鱼通过举办美食节,从一道地方菜升级为城市美食地标;红油包子通过评选风味名店,走向全国市场。这种对地域风味的精准提炼与匠心推广,让“宜昌味道”愈发清晰动人。

让节会经济点燃消费引擎。美食节会已成为汇聚人气、拉动消费的有效载体。2023年首届肥鱼节推出的千人宴、美食市集和音乐节,就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参与。本次“风味湖北·滋味宜昌”特色美食活动期间,免费派送5000个红油包子单日吸引超8万人次到场,现场“准备了15批次原料仍供不应求”。智能机器人介绍、无人机表演、文艺演出等有力助攻,让烟火气沸腾了初秋夜时光。这种以特色美食为核心、融合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的节会模式,不仅瞬间引爆流量,更通过美食的传播效应,有效带动了住宿、交通、文创等二次消费,实现了从“眼球经济”到“舌尖经济”的多元转化。

让传统技艺赋能产业发展。宜昌美食的魅力,源于对优质食材的坚守与烹饪技艺的传承。肥鱼“对水质要求极高,需活水养殖”,通过“暂养瘦身”提升品质;“做汤要用开水,开水分两次放”成就了奶白色汤的鲜醇。当地通过制定《宜昌原味肥鱼制作标准》、举办主题技艺比赛,推动制作工艺的完善普及。红油包子则从“老面发酵八步法”的传统工艺发展到制定全国首部团体标准,并通过成立专业委员会、编写教材、开展培训,让传统技艺得到系统传承。这种"强品牌、立标准、育人才"的产业路径,背后是对游客品尝宜昌“第一口”的“较真儿”,既保持了本真滋味,又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美食故事讲述地域风情。真正打动人心的美食,往往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宜昌注重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一条鱼的故事”“一个包子的传奇”。肥鱼与屈原文化、三峡风情深度融合;红油包子IP形象“红油包仔”的推出、非遗申报工作的推进,都是将饮食文化转化为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的积极尝试。通过装潢、故事、活动等方式,将地方历史、人文风情融入餐饮体验,聚翁悬崖餐厅、仙一品、季狗子等一批老字号名店成为来宜必选,让游客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能品味到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江碧水,万千风味。宜昌以食为媒,通过系统化培育美食IP、创新节会体验、传承技艺文化,让“味蕾游”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谈论三峡旅游时,谈论的不仅是诗意山水,更是一碗鱼汤的醇鲜、一口包子的香辣。未来,期待更多峡江“舌尖上的宝藏”被挖掘,让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香”。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雷言芳(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