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慈欣在撰写《三体》初稿时,或许未曾预料到这部诞生于工业小镇的作品,会成为撬动全球文化对话的“中国支点”。9月16日,刘慈欣在《人民日报》撰文解析《三体》海外“走红”的密码,道出的不仅是其个人创作心得,更是中国在现代科幻图景中的崛起轨迹。
《三体》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和好评,受到广泛欢迎,甚至得到了不少科学界人士夸赞,这究竟是为何?
《三体》的全球热潮,首先源于其构建的叙事具有天然的“去地域化”特质。当三体文明向地球发出“不要回答”的警告,当“黑暗森林”法则被娓娓道来,这些想象已超越了国别,直指人类共同面对的存在之问。这种跨文明共鸣的达成,得益于对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熔铸。也就是说,作者笔下的人物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为在面对浩瀚宇宙时,人类的情感共鸣从未因地域而阻隔。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科幻文学提供了丰沃土壤,这是《三体》成功的深层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指出,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身就如同一部宏大的文化史诗。高铁驰骋、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这些在中华大地上日新月异的现实图景,让“未来感”不再触不可及。人们惊叹,最富有科幻色彩的国度,或许正是这个以惊人速度重塑自我的东方古国。
此外,《三体》的成功还在于它巧妙平衡了怀旧与创新。小说中对红色年代的描写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对二向箔、智子等新概念的创造又拓展了人类想象边界。这种既扎根历史又仰望星空的叙事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点与吸引感。
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需要的不是刻意迎合,而是真诚分享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情感。《三体》的海外成功启示我们:真正的好故事能够穿透文化壁垒,直抵人心。要知道,偌大的中国,不只有长城故宫这些“硬文化”,更有想象未来的勇气与智慧。当中国作家用科幻与世界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小说的成功,更是一种文明重新焕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三体》如此,未来更多的中国文化作品亦当如此——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