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宜昌,深入东部产业新区、广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宜昌北斗产业园三大核心阵地。从产业链协同运转的车间到实训课堂的实操教学,再到北斗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宜昌以产业、人才、科技为笔,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宜昌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无需依赖“先天优势”,找准产业、人才、科技协同发力点,就能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宜昌的探索,既是城市自我突破,更具多重示范意义与时代价值。“链式集聚+精准服务”模式打破传统产业园区“企业堆砌”困境,重塑产业生态构建逻辑,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样板;广盛职校“靶向育才”实践扭转职业教育“纸上谈兵”刻板印象,让“技能成才”从口号变为现实,为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提供新思路;北斗产业园“全链创新”路径打通“实验室技术”到“市场应用”堵点,让高端科技赋能产业、惠及民生,为地方推动科技创新落地见效树立标杆。
破“企业堆砌”困局,筑“链式闭环”生态,激活“产业密码”。打破传统产业园区“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模式。锚定产业定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聚焦1~2个有潜力的核心产业深耕,杜绝盲目跟风;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优先引进补链强链的龙头企业,筛选有技术优势的配套企业,打造“龙头引领、配套紧跟”的产业生态;强化协同与服务,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关产业链技术瓶颈,同时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专属专班,提供全流程协助,建立基础设施问题响应机制,保障企业高效运转,实现从“有企业”到“有产业”的质变。
弃“空谈教学”模式,求“产教对接”实效,解锁“人才密码”。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需构建“校企协同、精准育人”体系。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本地重点企业,摸清岗位需求与技术标准,共建参照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的实训基地,配备同步设备,让学员接触实际生产流程;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学,邀请技师制定教学计划、进课堂开展实操教学,安排学员到企业实习,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实训操作与生产流程”无缝衔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研产业人才需求,依据新兴产业趋势与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增设紧缺专业、淘汰落后专业,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促“成果转化”落地,重“场景应用”赋能,破译“科技密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需打造“研发攻关—场景对接—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鼓励园区科技企业组建研发团队,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深挖本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场景,让科技精准对接需求。农业领域,将先进技术融入播种、施肥、灌溉,开发适配方案;交通领域,借技术优化车辆监管、路线规划,提升运行效率与安全;应急救援领域,研发专用设备与系统,增强灾害预警、人员搜救能力。同时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促进科研团队与应用单位深度合作,推动技术成果依需求优化,让科技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产业“链式集聚”到人才“靶向培育”,再到科技“全链赋能”,宜昌三重活力密码,本质是“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的实践,是“立足本地”与“放眼长远”的融合。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径,以产业强基、人才聚能、科技赋能,在高质量发展画卷上谱写精彩篇章,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慧莲(宜昌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