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塔吊林立的现代城市与星河迢迢的浪漫诗意邂逅,让我们看到神奇的玛瑙河畔正在新的“鹊桥”上书写传奇。
铸精神传承之桥。2018年,宜昌高新区那场震撼人心的“大迁徙”至今仍历历在目。100天,5000平方米板房拔地而起;11天,198名干部告别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全部入驻这座冬冷夏热的“临时堡垒”。没有空调的夏夜,蚊虫与笔尖共舞;寒风凛冽的冬日,手冻僵仍伏案疾书。这里没有抱怨,只有“晴天大干,雨天巧干,白天加油干,晚上加班干,一天当作两天干”的铿锵战歌。
如今,“板房精神”已经成为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干部职工骨子里的认同,新一代产业正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这片热土之上,高新区创造了“四个之最”:实施了全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延链补链项目——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16个项目总投资365亿元;建设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安琪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亿元;落户了全市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宁德时代邦普项目;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2023年9月以来宜化重大产业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平均用时11个月。这座“精神之桥”,渡来了项目的“千军万马”,也渡来了发展的万千气象。
联产城融合之桥。在这里,产业与城市不是割裂的两个空间,而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2025年2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召开支持宜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办公会,要求宜昌高新区(东部产业新区建设核心区)当好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强市的主力军、改革创新的主引擎,并加快打造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
这里规划构建了由 “1个产城服务片+2个产业小镇+8个工业邻里中心” 组成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围绕20万规划人口的需求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构建3个15分钟生活圈和23个5~10分钟生活圈。“衔接两荆、快达三市、密联主城、货运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产城融合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更创造了无数人生机遇。这座“产城之桥”,让人才、资金、技术流畅涌动,让发展成果精准滴灌至每个人的生活。
畅人文共生之桥。在传统认知中,工业区往往是冰冷、刚性的代名词。但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却展现出别样面貌:园区规划中保留山水脉络,工厂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产业选择侧重绿色低碳。新区依托自然水系和地形,构建 “一江三河两湖十库三湿地” 的蓝网结构和 “六廊串九园” 的绿网结构,贯通45公里滨江碧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宜昌高新区深入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推行干部公开择优比选,建立干部克难攻坚实绩档案,常态化开展及时奖励,实施干部培养“尖兵”计划,让拼搏实干成为园区的独特气质。在这里,你能看到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被绿意盎然的植被环绕;你能听到机器轰鸣声与读书会上的琅琅书声相互应和;你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激情与心怀家国的温情相互交融。这座“人文之桥”,让产业园区韵律十足,让工业美学魅力四射。
今天,当我们站在宜昌东部产业新区,看到的不仅是厂房和生产线,更看到了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的发展哲学。刚柔并济、聚散有度、有的放矢,这或许就是中国经济最具韧性和活力的秘诀所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宜昌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