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软件,七夕的“仪式感”被简化成了转账截图、奢侈品礼盒和餐厅排队长龙;年轻人抱怨“不送礼物就是不爱”,朋友圈晒的是鲜花、礼物、转账,商家高喊“爱她就该买最贵”……本该夫妻家人感受浪漫的七夕,居然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变味成了一场“礼物军备竞赛”。
既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妨追根溯源一下。中国流传下来的七夕,从不是什么“东方情人节”,而是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乞巧节”。七夕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观测到银河两侧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加上传说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在这一天相会一次,从而成为“此情若是长久时又此在朝朝暮暮”的浪漫;古时女子会在这夜摆上瓜果,穿针引线比试手巧,祈求织女赐予一双灵巧双手;文人墨客会晒书晒衣,交流学识;寻常人家则团聚一堂,话家常、赏星河。
它的核心从不是“送什么”,而是“做什么”,心中“有什么”;是对生活技能的追求,对文化知识的珍视,对家庭温情的守护。可如今,这些厚重的内涵被商家一句“爱要看得见”轻易消解,只剩下冰冷的价格标签衡量感情深浅,被消费主义洗脑,背离了初衷,其实也是一种可悲。
更讽刺的是,许多人为了凑“七夕排面”,咬牙买超出能力范围的礼物,事后又为账单争吵;还有人因对方礼物“不够档次”心生不满,让爱意变成了计较。本该传递温暖的节日,反倒成了情感负担。这哪里是过节?分明是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情感绑架日”。
真正的七夕,不该困在礼物的枷锁里。不如放下购物车,陪母亲学一次穿针乞巧,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家人围坐庭院,讲讲牛郎织女传说里的坚守与陪伴;或是翻出旧书,与孩子一起读读古文故事,感受书的雅趣。节日的意义,不应该在意物质的堆砌,而应该关注与所爱之人共同创造的温暖记忆。唯有重拾传统内核,才能让七夕找回本该有的真正浪漫,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陶茂军(武昌区经科局)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