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历史传承,重要的是本真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8-29 19:05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引发热议。孙女士认为墙画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修改;而众多热心人士则通过“12345市长热线”等渠道发声,希望尊重历史,保留画面。这一争议的背后,是对传承历史文化与平衡历史真实与现代导向之间的思考。从众多角度思考,应守护鲁迅真实形象,传承历史本真。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如一声惊雷,揭开了中国小说史新的一页,为白话文运动的推广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诸多经典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剖析社会现实,将旧中国的种种弊病暴露无遗,对封建礼教、旧传统进行了有力批判,唤醒了无数国人的觉醒意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小说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鲁迅都是不可或缺的伟大的作家。

其次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鲁迅夹烟”墙画绝不该轻易更换。鲁迅一生与烟相伴,在他留存的众多照片中,常常是“烟不离手”。这一生活细节不仅是他个人习惯的体现,更与他的创作过程紧密相连。在无数个创作的日夜,香烟或许陪伴他度过灵感枯竭的苦闷,见证他思想火花的迸发。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提到他“烟瘾一向很大” ,鲁迅自己也曾在书信中坦言“每天三十至四十支烟”。这些史料充分证明,吸烟是鲁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是还原“生活化鲁迅”不可或缺的部分。删除这一细节,会让鲁迅的形象变得刻板扁平,否定几代人对他的集体记忆,违背“尊重历史”的基本准则。绍兴作为鲁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2003年竣工的鲁迅故里,入口处的鲁迅故里景墙采用木刻形式,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落成22年来,已然成为重要打卡地。这面墙画是对历史的艺术呈现,它不仅展现了鲁迅的神态,更承载着历史的温度。鲁迅故里景区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既有形象,这种态度值得肯定。

当然,对于部分游客在打卡墙前点燃香烟拍照,违反“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的行为,也不能忽视。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灭历史细节”,而在于引导现实行为。纪念馆一方面可以通过升级文化体验形式,引导游客将注意力从“烟”转移到鲁迅的文学成就、思想精神上。让游客通过“鲁迅夹烟”这一形象去探究鲁迅的文学是否与香烟有所联系,进而去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及其伟大贡献,从而对游客产生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纪念馆应加强现场管理,严禁游客在墙前点烟,用加大管理力度的方式杜绝违规行为,而不是改变鲁迅真实形象。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要珍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尊重历史细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人透过历史的尘埃,真切感受到先辈们的精神力量,让鲁迅的文学光芒和伟大思想,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媛媛(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