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写进祖国大地,才能在实践锻炼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红色足迹砺初心,革命精神永传承
暑假期间,我怀着崇敬之心走访了毛泽东旧居、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红色场馆。站在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前,凝视一幅幅沧桑的历史照片,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如何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陈列馆,我对党的纪律建设历程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深刻理解了“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这次红色之旅,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让我更加懂得了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必将激励我赓续红色血脉,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志愿服务暖童心,责任扎根育新人
作为一名公益委员,我组织并带领班级同学走进华农附小,围绕植树节生态科普、消防安全演练、爱心捐赠青海贫困地区学生这三个主题,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让孩子们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安全自救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友爱与奉献的种子。尤其在“情系青海、衣暖童心”捐赠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文具、书籍和衣物,那一张张稚嫩脸庞上的真诚,让我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充实与快乐。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一种收获,它让我读懂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更坚定了我继续投身公益、传递温暖的决心。
返乡调研察实情,建言农田新图景
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家乡两个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通过走访村干部、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查看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和土壤地力,我既看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显著成效——土地平整、灌排配套、机械化水平提升,也注意到一些后续管护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如部分设施损毁、管护资金和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等。我认真梳理调研资料,尝试思考可持续的管护机制,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希望能为家乡的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这次调研让我真切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只有深入基层,贴近泥土,才能发现真问题,提出实建议,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三次实践,三种维度,共同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担当。从红色寻访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志愿服务中感悟奉献的真谛,从田间调研中培育求实的作风,我更加坚定了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志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定当继续锤炼本领,磨砺意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红色导师点评:这份思想汇报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清晰展现了胡雨潇同学在多元实践中淬炼成长、砥砺初心的历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抱负,值得赞扬。通过志愿服务、红色寻访、返乡调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多维度锤炼了奉献精神、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专业能力。与此同时,胡雨潇同学不仅“做了”,更注重“悟了”,从志愿服务中体悟初心使命,从红色足迹中汲取信仰力量,从田间地头发现真问题,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希望你珍视这些宝贵经历带来的精神财富,始终怀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胡雨潇(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杨志海(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工党支部书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