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纸上终觉浅,躬行始悟真。乡村振兴的答案,从不囿于书页文字之间,而是写在田埂上的脚印中、水渠旁的谈笑里、农户粗糙温暖的掌心上。今年夏天,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颜廷武教授调研团队的一员,走进湖北荆州公安县,用五天时间走访四镇八村,聆听乡土脉动,触摸振兴温度。农机隆隆,传统农业正“破茧成蝶”;村委栏前,治理创新已“悄然成势”。这段浸润稻香与汗水的旅程让我更加确信:青年成长,须从“脚下沾泥”开始;学问价值,终要“实践检验”作答!
公安实践:党旗引领,激活千年农耕
初到长江村,最醒目的,是那一面面党旗——飘扬在村委会楼前,也扎根在田间地头。我很快意识到,这正是公安县乡村发生深刻变迁的“核心密码”: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如同引擎,牵引着乡村振兴列车稳健前行。
在村党组织统筹下,一套贯穿“灌、耕、防、收”全链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彻底改变了传统农耕样态:村党支部主动牵头,联合鹏宇水稻专业合作社搭建农机服务平台。农户只需提前预约,旋耕、播种、收割等环节皆可实现“一键托管”。这种“人外出、田照管”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外出村民“打工种地难两全”的困局,也让农业真正走向“轻松化”“专业化”。
服务内核:规范透明,方能凝聚人心
随着调研深入,我发现长江村模式之所以能持续焕发活力,不仅源于服务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党组织始终坚守“规范运作、普惠于民”的服务初心,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公信力。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公示栏上,一张农机服务价目表极致透明:油菜小麦旋耕播种60元/亩、水稻收割90元/亩、无人机打药8元/次……所有项目明码标价,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价格贴出来,还有党员监督,我们放心!”一位正在咨询秋收事宜的大叔笑着说道。这份信任,正是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生动写照。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党支部指导下,合作社推出“灵活结算”机制——农户可在生产初期预缴部分费用,待秋收后再结清尾款。这一暖心举措精准缓解了农户短期资金周转压力。数据显示,加入该服务体系的农户每年亩均节省150-220元。节省的是成本,赢得的是民心。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党组织引领下真正成了“暖心工程”“民心工程”。
青年回响:向下扎根,方见力量之源
公安之行,为“乡村振兴”这四个大字落下了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清渠汩汩流淌的水声,是农机驰骋田间的画面,是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的坚守,更是老乡们省心务农、增收致富之后的笑脸!
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红色引擎”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长江村的实践充分说明:活力来自于建强基层党组织,创新依托于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突破发端于组织保障中的服务升级,而这一切,最终都落脚于每一位基层党员和干部日复一日的实干之中。
通过此次调研,我更加坚定:知识的意义,在于回应真实世界的关切。读懂“党建如何引领发展”,是我们以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提。未来,我将持续关注党建引领下的农业服务模式创新、农村合作组织效能提升、服务普惠性深化,把论文真正写在荆楚大地上。青年的筋骨,要在泥土中锤炼;学问的光芒,唯有融入党旗所指的时代浪潮,才能照亮前行之路!
红色导师点评:在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中,李弘基同学深入湖北公安乡村开展调研,把长江村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户增收的鲜活案例融入到理论分析之中,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扎实的实践能力。其文字饱含泥土芬芳,又富含学理思考,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学术素养。希望他继续保持脚踏实地、深入一线的热情,锤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厚植服务“三农”的情怀,在广袤荆楚大地和更广阔的乡村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与奋斗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李弘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红色导师:颜廷武(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