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东湖评论:“三大精神”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黎海波 龙嘉宇 2025-08-24 12:06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承载了革命共同体、灾害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锻造的精神共同体的结晶。它们虽诞生于不同历史语境,却完成了跨时空的精神接力,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集体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支撑和精神资源。

一、团结奋斗的实践基因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三省军民打破地域界限,鄂豫边、豫东南、皖西等小块根据地逐步整合,形成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工农群众、地方武装协同作战,甚至不同民族群众共同参与革命,“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大别山军民以生死与共的革命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早期经验。

1998年的抗洪斗争,凸显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性。在洪水面前,军队与地方、沿江省份与内陆地区、政府与群众无缝衔接。数十万官兵驰援灾区,捐款捐物突破地域限制,上下游地区协同调度水利工程,实现了洪水的合理分流和错峰。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联动,打破了地域局限,让“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不仅成功战胜了洪水,更是凝聚了民族精神,为应对自然灾害挑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0年的抗疫斗争,将“举国同心”推向新的高度。武汉疫情暴发后,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市,医疗用品、生活物资从全国各地涌向疫区。这种“全域动员、精准协同” 的实践,让“全国上下一条心”成为共识,强化了“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二、守望相助的伦理传统

守望相助作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伦理传统,既是农耕文明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军民形成了 “军爱民、民拥军”的守望相助。红军竭力保护群众利益,群众热心为红军送粮带路,直至“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红军与群众是共御强敌的“命运共同体”。红军的存在,是群众摆脱苦难的希望;群众的支持,是红军在绝境中生存发展的根基。他们共享着对“耕者有其田”的向往,共担着推翻压迫的风险,在“你护我周全,我助你前行”的默契中,将“休戚与共”刻进了骨子里。

1998年的抗洪斗争,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凝聚力量的生动写照。当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生命堤坝”,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时,沿岸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自发带着热水和饭菜奔向堤坝,递到战士手中。当村庄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村民们没有只顾自身安危,而是手拉手、肩并肩,青壮年帮助老人孩童转移,邻里间分享仅有的食物和药品。这种在灾难面前不分你我的互助,让“中华民族是一家人”的情感具象化,强化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体认同。

2020年的抗疫斗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伟大战役,其中展现出的跨越地区、民族、职业、年龄的守望相助,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与病毒赛跑、为生命护航,到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前沿,默默守护千家万户的生活秩序,再到社区民众积极响应号召,自觉配合各项防控措施,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贡献力量。新疆和西藏等地区捐赠的特色物资,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持,更承载着各民族同胞深厚的情谊。各民族群众用本民族语言宣传防疫知识,让防疫声音传遍每个角落。这种跨越地域、民族和语言的协作,进一步打破了群体间的隔阂,彰显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命运与共的集体记忆

命运与共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无法置身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外。各民族群体和个体的前途命运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三大精神”分别孕育于革命危机、自然危机和公共危机之中,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我们是谁”集体意识的确定,都是对“命运与共”精神丰碑的淬炼。

大别山精神,是在革命战争烽火中淬炼的精神丰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共产党、革命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党群一心,军民一致,创造了“便衣队+游击队+群众”的“三结合”武装斗争模式,铸就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伟大革命精神。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传奇。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暴动,到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游击,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无论遭遇多少次“围剿”和多少回挫折,大别山区军民始终怀揣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一起经历的“围剿”与反“围剿”、牺牲与胜利,构成了大别山区军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这种在绝境中决不放弃、为共同理想而浴血奋斗的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信仰凝聚力”。

抗洪精神,是在与自然灾难搏斗中淬炼的精神丰碑。1998年抗洪斗争中,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同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铸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前方后方步调一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中华儿女的力量集结在一起。这种共同战胜天灾的记忆,让中华民族有能力应对任何困难挑战的自信深入人心,也让“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的认知成为共识。

抗疫精神,是在与病毒殊死较量中淬炼的精神丰碑。2020年抗疫斗争中,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新冠肺炎病毒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举国同心”彰显团结伟力。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社区,14亿人心合一处,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应对过程成为全民参与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让每个个体都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从而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更紧密地绑定,深化了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精神的力量总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转化为推动发展进步的实践伟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淬炼的大别山精神,还是危难时刻彰显的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其蕴含的信念力量与团结伟力,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场景,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嘉宇(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承载了革命共同体、灾害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锻造的精神共同体的结晶。它们虽诞生于不同历史语境,却完成了跨时空的精神接力,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集体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支撑和精神资源。

一、团结奋斗的实践基因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三省军民打破地域界限,鄂豫边、豫东南、皖西等小块根据地逐步整合,形成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工农群众、地方武装协同作战,甚至不同民族群众共同参与革命,“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大别山军民以生死与共的革命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早期经验。

1998年的抗洪斗争,凸显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性。在洪水面前,军队与地方、沿江省份与内陆地区、政府与群众无缝衔接。数十万官兵驰援灾区,捐款捐物突破地域限制,上下游地区协同调度水利工程,实现了洪水的合理分流和错峰。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联动,打破了地域局限,让“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不仅成功战胜了洪水,更是凝聚了民族精神,为应对自然灾害挑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0年的抗疫斗争,将“举国同心”推向新的高度。武汉疫情暴发后,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市,医疗用品、生活物资从全国各地涌向疫区。这种“全域动员、精准协同” 的实践,让“全国上下一条心”成为共识,强化了“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二、守望相助的伦理传统

守望相助作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伦理传统,既是农耕文明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军民形成了 “军爱民、民拥军”的守望相助。红军竭力保护群众利益,群众热心为红军送粮带路,直至“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红军与群众是共御强敌的“命运共同体”。红军的存在,是群众摆脱苦难的希望;群众的支持,是红军在绝境中生存发展的根基。他们共享着对“耕者有其田”的向往,共担着推翻压迫的风险,在“你护我周全,我助你前行”的默契中,将“休戚与共”刻进了骨子里。

1998年的抗洪斗争,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凝聚力量的生动写照。当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生命堤坝”,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时,沿岸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自发带着热水和饭菜奔向堤坝,递到战士手中。当村庄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村民们没有只顾自身安危,而是手拉手、肩并肩,青壮年帮助老人孩童转移,邻里间分享仅有的食物和药品。这种在灾难面前不分你我的互助,让“中华民族是一家人”的情感具象化,强化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体认同。

2020年的抗疫斗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伟大战役,其中展现出的跨越地区、民族、职业、年龄的守望相助,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与病毒赛跑、为生命护航,到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前沿,默默守护千家万户的生活秩序,再到社区民众积极响应号召,自觉配合各项防控措施,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贡献力量。新疆和西藏等地区捐赠的特色物资,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持,更承载着各民族同胞深厚的情谊。各民族群众用本民族语言宣传防疫知识,让防疫声音传遍每个角落。这种跨越地域、民族和语言的协作,进一步打破了群体间的隔阂,彰显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命运与共的集体记忆

命运与共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无法置身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外。各民族群体和个体的前途命运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三大精神”分别孕育于革命危机、自然危机和公共危机之中,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我们是谁”集体意识的确定,都是对“命运与共”精神丰碑的淬炼。

大别山精神,是在革命战争烽火中淬炼的精神丰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共产党、革命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党群一心,军民一致,创造了“便衣队+游击队+群众”的“三结合”武装斗争模式,铸就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伟大革命精神。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传奇。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暴动,到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游击,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无论遭遇多少次“围剿”和多少回挫折,大别山区军民始终怀揣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一起经历的“围剿”与反“围剿”、牺牲与胜利,构成了大别山区军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这种在绝境中决不放弃、为共同理想而浴血奋斗的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信仰凝聚力”。

抗洪精神,是在与自然灾难搏斗中淬炼的精神丰碑。1998年抗洪斗争中,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同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铸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前方后方步调一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中华儿女的力量集结在一起。这种共同战胜天灾的记忆,让中华民族有能力应对任何困难挑战的自信深入人心,也让“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的认知成为共识。

抗疫精神,是在与病毒殊死较量中淬炼的精神丰碑。2020年抗疫斗争中,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新冠肺炎病毒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举国同心”彰显团结伟力。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社区,14亿人心合一处,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应对过程成为全民参与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让每个个体都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从而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更紧密地绑定,深化了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精神的力量总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转化为推动发展进步的实践伟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淬炼的大别山精神,还是危难时刻彰显的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其蕴含的信念力量与团结伟力,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场景,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嘉宇(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