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荆楚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东湖评论:从伟大抗战精神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传承与使命担当

李佳 2025-08-18 16:07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山西阳泉市狮脑山,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抗战英烈敬献花篮。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在抗日战争中淬炼而成的伟大抗战精神的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不朽丰碑,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深刻领会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传承革命薪火的内在要求,更是永葆政治本色、践行责任担当的时代课题。

坚守历史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回望抗战岁月,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扛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以崇高理想为指引,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事业。伟大抗战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历史初心的生动诠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东北山河,至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中华大地已是满目疮痍,山河沦陷,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人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他们以“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决心,激发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磅礴力量。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众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捐躯,以生命为代价,坚守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杨靖宇在茫茫雪原中孤身奋战,直至弹药耗尽,最终壮烈殉国;赵一曼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信仰的壮歌。他们这种“宁可筋骨碎、不教信仰移”的崇高气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意志的生动写照。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数像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守护誓言,以鲜血浇灌信念,让抗战精神绽放出穿越时空的信仰光芒。正是这份坚定不移的信仰,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他们深刻认识到,唯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方能为共产主义事业筑牢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与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抗战精神彰显的信仰底色,不仅体现在战争年代,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散落于广袤乡村,300多万名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毅然扎根基层一线。他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践行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重承诺。而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9000多万名党员挺身而出、奋勇争先,共同构筑起一道“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坚固防线。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于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增强时代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放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既迎来重大契机,也遭遇严峻考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繁重,各类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彼此叠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斗争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风险与挑战,需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增强斗争底气,在斗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回顾抗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锤炼了坚强的斗争意志。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以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敢于向一切困难和敌人宣战,这种斗争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要像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敢于向科技前沿进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加强学习,增强能力,做到在斗争中成长、在成长中斗争。

坚定复兴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民的夙愿与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伟大抗战精神,持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甘愿奉献一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既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立足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应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不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八十载风雨兼程,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从历史初心的坚守,到时代信心的增强,再到复兴决心的坚定,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抗战精神正是这种接续奋斗的精神纽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需以抗战精神为镜,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常拭初心之尘,常补精神之钙。唯有如此,方能在百年变局中书写“风景这边独好”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佳(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霍军亮(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王舒娴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山西阳泉市狮脑山,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抗战英烈敬献花篮。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在抗日战争中淬炼而成的伟大抗战精神的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不朽丰碑,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深刻领会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传承革命薪火的内在要求,更是永葆政治本色、践行责任担当的时代课题。

坚守历史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回望抗战岁月,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扛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以崇高理想为指引,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事业。伟大抗战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历史初心的生动诠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东北山河,至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中华大地已是满目疮痍,山河沦陷,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人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他们以“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决心,激发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磅礴力量。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众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捐躯,以生命为代价,坚守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杨靖宇在茫茫雪原中孤身奋战,直至弹药耗尽,最终壮烈殉国;赵一曼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信仰的壮歌。他们这种“宁可筋骨碎、不教信仰移”的崇高气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意志的生动写照。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数像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守护誓言,以鲜血浇灌信念,让抗战精神绽放出穿越时空的信仰光芒。正是这份坚定不移的信仰,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他们深刻认识到,唯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方能为共产主义事业筑牢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与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抗战精神彰显的信仰底色,不仅体现在战争年代,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散落于广袤乡村,300多万名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毅然扎根基层一线。他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践行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重承诺。而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9000多万名党员挺身而出、奋勇争先,共同构筑起一道“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坚固防线。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于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增强时代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放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既迎来重大契机,也遭遇严峻考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繁重,各类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彼此叠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斗争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风险与挑战,需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增强斗争底气,在斗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回顾抗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锤炼了坚强的斗争意志。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以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敢于向一切困难和敌人宣战,这种斗争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要像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敢于向科技前沿进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加强学习,增强能力,做到在斗争中成长、在成长中斗争。

坚定复兴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民的夙愿与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伟大抗战精神,持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甘愿奉献一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既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立足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应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不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八十载风雨兼程,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从历史初心的坚守,到时代信心的增强,再到复兴决心的坚定,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抗战精神正是这种接续奋斗的精神纽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需以抗战精神为镜,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常拭初心之尘,常补精神之钙。唯有如此,方能在百年变局中书写“风景这边独好”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佳(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霍军亮(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王舒娴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template 'shared/relat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