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导师·思想汇报52】沃野千里践初心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2025-08-14 22:44

32cca93b5149b5d271c24d17677aff05.jpg


思想汇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怀揣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憧憬,肩负着强农兴农的青春使命,这个暑假,我加入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现代化跟踪调查”调研队。在杨志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顶着酷暑,背负行囊,深入田野,前往襄阳市谷城县与枣阳市的部分村庄,围绕农业生产、农户生计、耕地保护等7项核心内容,展开了为期7天的深度调研。这是深化认知的专业实践,真实的乡村图景以其复杂性与生命力,深刻启发我思考该如何全面锻造专业能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在乡村沃土中感知振兴脉动与创新活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三农”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设计新路径,确定新目标,擘画新蓝图,进一步释放了惠农富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治国之道,富民之始。”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谷城县五山镇熊岗村的辣椒产业,生动诠释了“一业兴,百业旺”。该村与江苏正大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目标打造鄂西北辣椒集散地,建立“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土地智慧监测系统科学种植。2023年新增烘干机、冻库提升附加值,2024年引入水肥一体滴灌设施,基地规模达2000亩,并积极发展电商拓展销路。辣椒产业的勃兴,显著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和农民收入,更带动了物流、包装、农资服务等关联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阳市刘升镇李老湾村则展现了这一融合的崭新图景。该村依托特色“枣树林”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漫步河畔枣林,我深切感受到乡村生态游的魅力。这些基层萌发的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了产业结构,更重塑了乡村价值认同与发展自信,为探索地域特色振兴之路提供了宝贵启示。

在深度调研中洞见现实痛点与深层挑战

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我深入田野,俯身倾听泥土的呼吸,直面真实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通过与农户深入交流,一系列亟须破解的难题清晰地浮现。

我深刻体会到,小规模经营主体承受着自然风险与市场波动的双重挤压,农村老龄化制约了乡村活力释放,灌排设施维护不足导致让“靠天吃饭”的无奈依然存在,“谷贱伤农”现象也时有发生。我还发现,农村女性在村庄公共事务中参与度较低,发展潜能有待释放。智能设备如无人机、智能监测展现了现代农业潜力,但其高昂的前期成本、复杂的操作维护以及对规模化的要求,使其与小农户对接存在明显障碍。这些发现宛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乡村振兴落地必须直面的复杂现实,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在知行合一中砥砺强农兴农的青春担当

七天的田野调查,汗水泥水交织,心灵震撼远胜体力辛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心愿,深深触动了我。课堂研读“小农经济脆弱性”的抽象理论时,未曾如此真切触摸农民面对干旱土地的焦虑;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时,眼前日益加深的老龄化便是最现实的注解。我的红色导师杨志海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农经学子当知行合一,于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磨炼本领,以脚步丈量大地,用心倾听民声。此刻,我才真正懂得其分量——深入实践是认知中国乡土社会最本真的途径,也唯有实践,才能催生最有价值的问题。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农经学子需用青春践行的誓言。调研中那些亟待纾解的痛点,如一张张沉甸甸的考卷,摆在未来的“三农”工作者面前。目睹痛点与亮点,聆听农民期盼,“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重若千钧。未来,我将铭记这片热土赋予的初心,将课堂理论淬炼于乡村实践,探索更具韧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乡村发展路径,在广袤田野上写出无愧时代、有益人民的真文章、大文章!

红色导师点评:尹彦霖同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三农”的深厚感情、对农民急难愁盼的真切关怀,以及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烈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知行合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农经学子的抱负与华农学子的风采,未来可期!尤其是能将课堂理论在乡土实践中淬炼升华,难能可贵。希望你珍视这份宝贵的实践经历与心灵涤荡,将发现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深入钻研,寻求破解之道。未来将继续保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倾听民声”的作风,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尹彦霖(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杨志海(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工党支部书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