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丁玥
近日,胖东来新店拟招聘20名刑满释放人员的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网友的反映两极分化,一部分认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给特殊群体一个重返社会的机会;一部分网友则担忧在超市聘用特殊群体的安全风险。对胖东来此举的掌声与质疑其实都不无道理。
在政策层面,国家已为此类特殊群体就业划出“保底线”。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政府需通过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机制,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就学、晋级、评奖等方面应当与其他公民同等对待。胖东来的尝试,其实是企业用人单位主动对政策精神的实践,能让特殊人群通过劳动,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重获尊严。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能很大程度降低特殊群体再犯罪的风险。
但公众的担忧同样真实。刑满释放人员中,部分人因长期与社会脱节,可能存在技能不适应、情绪管理困难等问题。超市作为直接服务公众的场所,员工行为直接影响消费体验和场所安全。若缺乏前置筛选与后续支持,不仅会引发消费者抵触,更会让此类的善意之举难以继续推广和延续。胖东来若想化解此次争议,真正实现“让走过弯路的群体变成实现和享受美好的主人”的愿望,须在招聘流程、岗位适配、监督机制上构建更严密的闭环。
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平衡“包容与安全”。第一步需要“严进”,建议企业用人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双审核”机制,可由政府部门提供刑满释放人员的改造评估报告,重点考察犯罪类型、改造表现、心理状态;企业则通过技能测试、面试观察其沟通能力来匹配具体岗位。第二步是“严管”,参考国家关于“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相关政策,为特殊群体员工配备“导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等;同时,可设立匿名反馈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或同事的合理疑虑,避免矛盾积累。第三步是“托底”,企业可与社区、司法部门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企业提供岗位、社区协助监管、司法部门定期回访的责任分工。
胖东来的尝试是企业主动为特殊群体打开一扇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政府部门与社会更应为其筑牢一道安全网。这安全网里,要有严格的筛选规则,有持续的支持体系,有透明的监督机制。
接纳特殊群体回归社会,不仅是给他们重启人生的机会,更是让社会让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需要我们每个人责任共担。一个进步的社会,是既能以制度的坚实保障化解潜在风险,更能以包容的温度照亮迷路人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