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湖北省林业局、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2025年护鸟行动方案》,一场旨在守护鸟类的专项行动在荆楚大地全面铺开,从即日起至11月30日,将对全省范围内破坏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发起凌厉攻势。
但在护鸟行动大力推进的当下,仍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一部分质疑源自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考量,对依赖捕猎鸟类获取收入的群体,护鸟行动的开展限制了他们的生计;一些农户则因鸟类对农作物、水产的侵害,陷入“护鸟则损收益,驱鸟则担风险” 的两难;也有人认为护鸟投入与实际效益严重失衡,挤占了民生投入,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一部分质疑则源自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认知不足。他们觉得地球上物种繁多,少几种鸟类似乎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难以理解鸟类在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但实际上护鸟行动的投入并非无意义的消耗,而是对生态资本的必要投资。鸟类在控制虫害、传播种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年能为农业、林业减少数以百亿计的损失。护鸟行动打击的是少数人的非法利益,维护的是多数人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个别地区因短期利益调整产生的阵痛,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转型都能得到缓解,而生态破坏的后果则会由全体民众共同承担,且难以逆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护鸟行动既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人类自身未来的负责。
但护鸟行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直视的复杂矛盾:随着鸟类种群逐步恢复、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荆楚大地的田间地头频繁出现人鸟摩擦,鱼塘里刚投放的鱼苗成了水鸟的“自助餐”,果园里即将成熟的桃子被鸟群啄得千疮百孔,有人为挽回损失架设防护网,却不慎误伤保护鸟类,最终面临法律追责。许多农户在“护生计”与“护鸟类”的拉扯中陷入两难,当鸟类保护遇上民生需求,简单的“禁止”或“放任”都无法治本。
破解人鸟矛盾,关键在于搭建“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 的平衡桥梁,让护鸟行动从“单向约束”转向“双向共赢”。
首先要从观念根源入手,通过系统化宣传教育让“人鸟共生”理念深入人心。当前部分农户的抵触情绪,源于对鸟类生态价值的认知模糊——他们看到的是鱼苗被啄食、果实被侵害的直接损失,却忽视了鸟类控制虫害、促进生态平衡的长远价值。湖北省可依托武汉植物园“自然课堂”、观鸟协会科普团队等资源,开展“生态认知进乡村”行动:组织科研人员走进田间地头,用沉湖湿地“鸟多则虫少、农药减三成”的真实案例,算清“护鸟=减损”的生态账;制作“鸟类友好型种植指南”短视频,在村微信群推送,让农户明白保护鸟类与保障收成并非对立。
其二,要推广科学驱鸟技术,划清“保护”与“防护”的边界。 由林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筛选安全有效的驱鸟手段,如在农田安装太阳能声波驱鸟器、在鱼塘周边种植驱避植物、为果园统一规范防鸟网标准等,同时组织专业团队进村入户培训,让农户掌握 “既护鸟又保收”的实操技能,避免因“驱鸟无方”陷入违法风险。
其三,探索“护鸟+产业”融合模式,让农户从保护中受益。神农架“鸟导”群体的转型就是成功范例——曾经的捕鸟人变身护鸟讲解员,通过带领游客观察鸟类、讲解生态知识获得稳定收入。在沉湖湿地、洪湖等鸟类富集区,可以引导农户转型参与观鸟经济——如担任生态讲解员、经营观鸟主题民宿,将“鸟害区”转化为“生态红利区”,让农户切实感受到“护鸟能增收”,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人鸟矛盾的本质,不是“保护与发展”的对立,而是如何在生态红线与民生底线之间找到动态平衡。随着《2025年护鸟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若能将这些破解之道落到实处,荆楚大地必将呈现“鸟翔原野、农丰民乐”的和谐图景——这既是对质疑声最有力的回应,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童心(武汉市洪山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