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并以亲身示范诠释“运动创造幸福”的真谛。全民健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关乎民族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发展活力的长远战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健身哲学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健康之道,更是治国理政的深远考量与为民情怀。
健康是幸福的起点,也是发展的基石。没有健康的国民,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更没有可持续的现代化。今天,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叠加,慢性病、亚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体育锻炼的意义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从“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到公共体育设施的加快布局,中国正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北京的“口袋公园”与健身步道,让居民出门几百米就能锻炼;贵州山区引入多功能球场,让孩子们在大山深处也能踢足球、打篮球;一些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安排健身时间,把“劳逸结合”落实到班组层面。这不仅是改善个体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也是降低医疗支出、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活力的战略工程。
全民健身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身。从竞技赛场上的争金夺银,到公园绿道上的挥汗如雨,体育的力量,不仅在于肌肉的强健,更在于精神的昂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运动能“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同样不可或缺。杭州亚运会期间,从田径场到游泳池,中国运动员一次次突破极限,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北京冬奥会不仅让世界感受中国冰雪运动的魅力,也让滑雪、滑冰走进寻常百姓家。体育场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民族精神的一次淬炼,也是社会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要想让运动成为全民习惯,需要在关键方面上下“绣花功”。首先要规划先行,把健身空间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计划,做到小区有健身角、镇村有运动场、城区有绿道网。比如,武汉计划2025年新改建120座口袋公园,串联起江滩、绿道、社区广场,群众出门就能运动。其次要机制保障,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延长开放时间,配备专业指导员,让健身大众化、规范化。最后要活动引领,依托“全民健身日”、市民运动会、职工运动季等平台,把竞技赛事、群众活动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龄段、全时段的参与氛围。只有把健身嵌入城乡建设、制度供给和日常生活,全民健身才能由“倡导”变成“习惯”,由“一时热”变成“长久行”。
健康中国,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幸福生活,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全民健身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的基础性事业,也是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让我们把运动融入日常,把健康握在手中,让强健体魄成为奋斗的底气,让昂扬精神成为发展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扬(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