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一位26岁的外卖小哥在高温下狂奔一天,六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终因严重低钾血症引发心率失常被紧急送医,险些猝死。这一事件如同一记警钟,再次敲响了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生命安全保障的紧迫性。
高温,是大自然对户外工作者的一场严酷“烤”验。医学数据显示,当环境温度超过35℃,人体散热机制就可能失效,从先兆中暑到热射病的恶化往往只需数小时,而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外卖员、快递员长时间在烈日下骑行,货车司机驾驶室内温度轻松突破50℃。他们常常忽视自身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症状,忙碌的他们往往无暇顾及,直至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政策落地的梗阻,更让户外工作者的处境雪上加霜。高温津贴本应是高温下的“清凉保障”,却在有些地方异化为“完成目标才能拿”的激励,甚至沦为“纸上福利”。货车司机的困境更具代表性:原车空调怠速一晚要花费上百元,还暗藏一氧化碳中毒风险;安装驻车空调却因“非法改装”被查,陷入“要么中暑、要么违规”的两难。
守护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的健康安全,刻不容缓。一方面,户外工作者自身要增强防暑意识,做到三个主动:主动防护,穿戴好防晒装备;主动休息,避开高温时段,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主动补水,提前、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强化政策执行力度,让高温津贴真正成为户外工作者的“清凉补贴”,而不是一纸空文。同时,鼓励使用符合标准的驻车空调,将其纳入年检范围,并给予安装补贴或税收优惠,解决后顾之忧。
每一个户外工作者都是城市的“奔跑者”,他们的辛勤付出值得被尊重和保护,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也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唯有让防暑降温措施从纸面走向实践,让劳动者不必用健康换取生计,才能让高温下的坚守不再伴随着风险与无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雅玲(华中科技大学)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