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面建立,这一举措如同为基层治理划定了清晰的“责任田”与“边界线”。这份清单不仅是职责的罗列,更是对“属地管理”泛化、责任无限下沉痼疾的系统性回应,标志着基层治理向权责法定、协同高效迈出了坚实一步。当纷繁复杂的职责有了白纸黑字的归属,街道干部才能从无谓的“万能兜底”中解脱出来,真正聚焦主责主业,将有限力量精准投放到服务民生的刀刃上。
从“属地无限”到“权责法定”,清单厘清是治理现代化的第一步。 长期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困境,使街道社区常常陷入“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武汉此次清单制定,正是对“属地管理”过度延伸的有力纠偏。它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将城管、环保、应急等领域的执法权限,以及市场监管、专业审批等事项,从街道“无限责任”中剥离出来,回归至区级职能部门。清单不只是厘清了街道“该干什么”,更清晰标明了“哪些不该街道干”,为基层依法履职提供了明确依据和有力保障,使治理力量得以从模糊地带收回,精准投向民生所急。
从“清单上墙”到“效能落地”,机制保障是防止反弹回潮的关键一环。 清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其价值在落实中才能彰显。为防止清单沦为“墙上的风景”,武汉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与严格准入制度。当清单外确需街道配合的事项,必须经过区级协调机构审核把关,杜绝随意“加码”。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及实践反馈,定期评估优化清单内容。唯有配套机制持续发力,才能守住清单的权威性,避免职责“回流”,为基层提供稳定预期和坚实后盾。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治”,赋能增效方能激活治理源头活水。 清单赋能的核心,在于解放街道被束缚的手脚,激发其服务群众、优化治理的内生动力。当街道干部不再疲于应付“无限责任”,便能将宝贵时间和精力投向党建引领、精细服务、矛盾化解等主责主业。清单的建立,为街道聚焦服务主责腾挪了空间、积蓄了力量。当街道干部得以从文山会海和过度迎检中抽身,才能真正沉入社区网格,在老旧小区改造、为老为小服务、环境微更新等居民关切的“小切口”上深耕细作,推动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责之所系,无远弗届;治之所向,无坚不入。武汉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的建立,以清晰界定职责的“小切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打开了“大格局”。这份清单不仅是责任的明确,更是对基层治理生态的重塑与赋能。当街道干部从“无限兜底”的重负中解放出来,当部门职责与基层力量各归其位、协同发力,一幅权责清晰、运转高效、服务精准的基层治理新图景必将渐次展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玥(“小纸青”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