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血色记忆里的武昌担当,英雄之城的精神传承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8-07 21:21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731遗址在哈尔滨,《731》试图用镜头撕开历史最狰狞的伤疤,但影片不会停留在对暴行的简单陈列,而是以“历史不容忘却”为内核,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如警钟般在每个观众心头震响。

而这声警钟,武昌城曾用无数血肉之躯亲身印证,曾用满城烽火写下痛彻的注脚。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武昌的红楼前,百年前那声划破夜空的枪声至今仍在历史长廊中回荡。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第一枪,随后楚望台军械库的火光冲天而起,起义士兵手持枪械冲向湖广总督署,一夜之间,武昌城头红旗高扬。这场起义撕开了封建帝制的腐朽外衣,更让沉睡的国人看清:唯有主动抗争,才能挣脱被奴役的枷锁。

时隔二十余载,当侵华日军的铁蹄逼近华中,武昌再次成为民族危亡之际的抗敌前线。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这座长江之畔的城市成了日军打通南北战线的必争之地。在武昌的蛇山、洪山阵地,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拉锯战,士兵们抱着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战壕里的鲜血染红了长江水;在汉阳兵工厂的废墟旁,工人们冒着轰炸抢修机床,将造好的枪支连夜送往前线;在武昌的街巷里,学生们组成宣传队,用话剧、歌曲讲述前线的英勇事迹,唤醒歌曲的斗志;就连年迈的老人也端着热茶走向阵地,用颤巍巍的声音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场会战持续四个多月,武昌及周边地区的军民以伤亡数十万人的代价,迟滞了日军的攻势,为战略物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彼时的武昌,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抗争的热血,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

从红楼的首义火种到武汉会战的烽火硝烟,武昌的精神血脉里奔涌着“抗争”与“自强”的基因。这基因,与《731》揭露的历史教训形成跨越时空的深刻呼应:731部队的暴行是民族的锥心之痛,它警示我们,软弱与妥协只会换来更残酷的欺凌;而武昌城的抗争史则以无数先烈的牺牲昭示,唯有挺直脊梁、主动出击,才能守护民族的尊严。

站在哈尔滨731遗址的罪证陈列馆里,那些生锈的实验器械、泛黄的受害者名单,是历史刻下的伤疤,提醒我们“国耻不能忘,苦难要铭记”;走进武昌红楼,看到起义士兵用过的马灯、战时民众捐出的银元,感受到的却是热血的温度,它激励我们“精神要传承,奋斗不停歇”。这两处遗迹,一个是警钟,一个是火炬,激励我们奋发图强。

今天的武昌,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光谷的科技企业里创新者日夜攻关,辛亥首义文化区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这些场景与百年前的抗争、八十年前的坚守一脉相承。因为武昌首义精神从未过时,它在和平年代化作了对发展的渴望、对创新的追求。

80年前,中华民族用十四年抗战的胜利洗刷了屈辱;80年后的今天,《731》的镜头让我们再次回望历史。铭记血色记忆,让抗争的勇气与自强的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照亮前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芦婳(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武昌团区委)

责编: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