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7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中强调:“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各国青年朋友们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一起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既是对全球青年的殷切期望,更赋予了青年一代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此前两周,我随学院代表团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学交流,通过聆听报告、参访农场、交流研讨,让我深切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只有增进了解才能助推和平发展。
文明互鉴启新思:跨文化学术交流中的合作共识
全球经济治理既需要青年智慧,更亟需多元视角的碰撞。访学期间,密歇根州立大学王红教授为我们深入解析了美国的历史脉络、社会习俗与商业思维特征。她指出,相较于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与“委婉表达”,美国文化更突出“个人主义”和“快速决策”;然而,两国思维方式的这种碰撞并非对立,而是蕴含着广阔的互补空间。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人民共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文化差异是深化合作的前提。我们唯有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不同文明,在互学互鉴中促进思想交融,方能真正成长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与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在《环境理论与资源》专题讲座中,中美师生聚焦“绿色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展开深入交流。当美国同学系统阐述市场导向机制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实践时,我们团队则以推广“双水双绿”养殖模式为例,介绍了中国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的实践智慧。这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使我明白,尽管不同制度下的农业发展路径各异,但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上是殊途同归的。因此,有效的全球治理不以单一模式为圭臬,而是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共识路径。
知行合一探真知:中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互鉴
在全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一代的主动担当,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不竭动力。实地考察美国蓝莓产业基地,其高效率的产业链整合令人赞叹。此行不仅使我认识到中美农业技术层面的差异,更引发了对农业现代化本质的深层思考:美国智能化农场的“无人化”模式凸显了其规模化农业特征,而中国数字农业则更注重小农户的有效衔接。这种路径差异深刻印证了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本国实际、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此外,美国现代化养殖场的“环境友好型”设计也令我印象深刻,其技术虽先进,但其高投入模式的普适性值得商榷。这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种养循环模式所蕴含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优势。鲜明的对比使我更加确信,我们应以欣赏、互鉴、共享的视角审视世界,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无放之四海皆准的范式,先进性与乡土性的有机融合,才是科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携手共进向未来:构建农业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担当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粮食安全形势趋紧的双重挑战,更使国际农业合作的价值前所未有地凸显。在智慧农业、种质创新、低碳养殖等前沿领域,各国合作正从技术交流深化为深层次战略协同。而青年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生力军,亦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力量。此次研学之旅,使我更加具体地感受到中美农业发展的互补优势与协同潜力: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积淀的精耕细作智慧,与美国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优势相映成趣;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循环理念,与美国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相得益彰……这些都是构建全球农业命运共同体的“公约数”。
作为新时代农业高校学子,我将立志以此访学为新起点,着力深化农业科技研究交流:既要扎根中国大地,精研专业知识,深耕本土实践,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担当作为;更要胸怀天下,以开放包容之心融汇世界,积极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农”新篇章。
红色导师点评: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中,激励各国青年一起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马睿源同学以专业为媒、以实践为桥,在赴美访学中深入开展中美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她既立足专业视角剖析两国模式差异,更胸怀全球视野把握粮食安全共同命题,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求真务实的品格。期待更多青年学子以其为榜样,以务实行动为世界农业和平发展贡献中国青年智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马睿源(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
红色导师:江新峰(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