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考核革新撬动治理活力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07-15 17:30

考核作为治理体系的“指挥棒”与发展效能的“助推器”,其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精度与干部干事效度。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的目标分散、标准僵化、基层疲于应付等问题,极易使其陷入“唯台账”“重形式”的窠臼,背离促落实、激担当的初衷。武汉市江夏区以数字赋能破题、用机制创新破冰,搭建贯通全流程的节点管理平台,推动考核从“万箭齐发”转向“万流归宗”,既破解了目标碎片化、考核机械化、基层负担重等顽疾,更实现了为基层松绑减负、为干部精准赋能、为发展保驾护航的多重价值,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打破壁垒,构建“万流归宗”新体系。过去,基层考核常因各部门任务多头下达、标准不一,让干部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为改变这一状况,江夏区从体系重构入手,通过节点平台打通目标管理“任督二脉”。

将经济指标、重大项目等全域重点工作统一纳入平台,实现“一网收”的集中化入口,终结“政出多门”乱象,确保目标同源、指令同频;按“核心、重要、一般、督办”四类动态标识节点,赋予差异化管理权限与监测强度,以智能分级实现“精准把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引导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将全区单位科学划分为 6 类考核对象,街道按南北片区定位,区直单位归入 4 个功能方阵,实行“同类对标、异类错位”评价标准,保障考核的可比性与公平性,让“马拉松选手不和举重运动员同台竞技”。这一系列整合与分类,让考核目标不再零散,标准不再模糊,为精准有效的考核铺平了道路。

注入弹性,激活“张弛有度”新机制。考核若过于僵化,便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甚至可能沦为“纸上谈兵”。江夏区着力为考核机制注入弹性。为考核赋予应对变化的“自适应”能力。面对政策调整、不可抗力等情况,核心节点经三重审核后可动态优化,拒绝“刻舟求剑”式执行;针对项目开工等关键节点设置“半月观察期”,销号后持续跟踪核查,虚假进度立即“追回红牌”,挤干考核水分;对红牌超期问题实行“阶梯式扣分”,超期两月额外加扣 20% 权重,既警示“破罐破摔”,又通过“早改少扣”形成倒逼效应,推动整改提速。这种张弛有度的设计,让考核既能坚守原则,又能灵活应变,让每一项考核结果都经得起检验。

刀口向内,亮出“靶向整治”新举措。形式主义是考核工作中的 “拦路虎”,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偏离了考核的初衷。江夏区直击这一痛点,以考核革新向形式主义亮剑。对环保整改等约束性节点明确“完成不加分、未完成严扣分”,遏制“为加分过度留痕”的歪风,回归问题解决本质;建立经济运行“免报清单”,依托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关键指标自动抓取生成,让基层干部从重复填报中解放出来;赋予街道对区直单位服务质量评价权,权重占考核总分5%,通过“基层评议机关”倒逼职能部门“围着基层转”,使服务效能从“无形感知”变为“有形量化”。这些直击痛点的举措,剔除了考核中的形式主义杂质,让基层干部能卸下包袱,一心扑在实干上。

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精准、价值在于务实、目标在于赋能。江夏区通过节点平台实现的考核体系重塑,让考核回归“指挥棒”本源,营造“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置”的导向。这一改革实现了目标统合“一盘棋”、过程监管“一张网”、考核评价“一把尺”、减负松绑 “一招灵”的治理跃升,激发了干部“跳起来摘桃子”的闯劲与“沉下去抓落实”的韧劲,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麻冯全(“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