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游的鄂城大地上,一条武昌鱼正以独特的文化轨迹游向更广阔的天地。从三国贡品到毛泽东诗句中的文化意象,从餐桌美味到网络空间的精神符号,这条鱼承载着鄂城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对现代文明的拥抱。在刚刚结束的鄂城区首届网络评论大赛中,312篇参赛作品,以武昌鱼为切入点,以乡愁为表达意向,展开了一场关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想盛宴。这场文化实践不仅激活了武昌鱼的文化基因,更揭示了地方文化符号在时代浪潮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深层逻辑。
武昌鱼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千年文脉的沃土之中。三国时期,它作为吴国贡品进入宫廷,见证了长江流域的经济繁荣;宋代诗人范成大“武昌鱼好便淹留”之吟咏,赋予其文人雅趣;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之诗句,更使其成为连接红色文化与地域风物的精神纽带。这些历史印记构成武昌鱼的文化DNA,使其超越食材属性,成为鄂城人集体记忆的载体。
在本次大赛中,《一条武昌鱼的博物馆奇妙夜》等作品通过拟人化手法,让武昌鱼“穿越”至三国水军营寨、宋代文人雅集等历史场景,这种创新表达既保留了文化原真性,又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标本式的保存,而是让历史记忆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生长。”武昌鱼的文化之旅,正是这种动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在数字文明时代,武昌鱼的文化价值正在发生质变。《鱼之乐,在鄂城》等作品将其洄游特性与鄂城人开拓精神相联系,将鱼跃水面的灵动转化为文化创新的动能。鄂城作为“湖北之根、武昌之源”,其文化内核本就蕴含着开放包容的特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鄂城长沙“鱼水”交融》等作品构建的区域文化共同体。创作者将武昌鱼置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揭示其作为文化纽带连接武汉、黄石等周边城市的功能。这种视角突破了地方文化的地域局限,使武昌鱼从鄂城专属符号升级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共享的文化IP,展现了文化符号在流动中增值的现代特质,形成文化生产的“众创效应”。华中农业大学程华东教授指出,大赛通过“笔墨镜头聚焦山水鱼”,构建了“文旅形象-品牌-产业”的赋能链条。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创作形式上,更在于传播路径的突破。《满江红·鄂城新韵》将传统词牌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展现红色文化与生态建设的交响;《不来鄂城,怎知不会怦然心动》则采用年轻人喜爱的轻松语调推介武昌鱼文化。这种跨文体、跨圈层的创作实践,印证了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破壁效应”。武汉市江夏区专家专题辅导提升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培养了创作者用当代语境讲述传统故事的能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武昌鱼的文化突围揭示了地方文化发展的深层逻辑:守正为本,创新为要。所谓“守正”,是守护武昌鱼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鄂城起飞正当时》等作品将武昌鱼与地方发展战略相联结,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而“创新”则体现在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如用词牌体展现城市变迁,用网络热梗传播地域文化。这种辩证关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尤为关键。文化符号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印证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当一条鱼能承载城市发展雄心,文化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现实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武昌鱼的文化之旅远未终结。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这条鱼有望成为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文化纽带;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武昌鱼IP可开发为元宇宙中的文化数字资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武昌鱼产业可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鱼米之乡”的现代样板。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武昌鱼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它告诉我们:优秀的地方文化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文化符号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像鱼群洄游般,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鄂城网络评论大赛的实践证明,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地方与世界对话、文化与经济共生,地方文化符号就能游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这条武昌鱼的旅程,终将汇入中华文化浩荡的长河,激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回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鄂城区首届主题网络评论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