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躬耕荆楚文化广袤田野 以出色成果惠及百姓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5-26 20:18

5月20日,在湖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诸多领导与专家齐聚一堂,共话社会科学普及与发展大计。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提出构建“三大新场景”,打造社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湖北样板;武汉大学邹薇教授倡议社科工作者要有责任担当,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在服务人民中积极作为。作为大学中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深受触动,愿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深入探讨如何在荆楚大地扎根,为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深挖荆楚文脉,筑牢文化根基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楚人“抚夷属夏”“与华夏同化”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从楚国八百年纵横捭阖的政治风云,到楚地出土简牍、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文物,处处彰显先辈智慧。深入研究这些历史遗存,是对文化脉络的精准把脉。以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为例,其上记载的文字,不仅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宝库,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解读这些文字,犹如开启时光通道,让今人与古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研究者,我常将自己所属的传播学学科与历史学、考古学、信息管理学等多领域融合,对荆楚文化遗存进行全方位剖析。2024年,一次跟随武汉大学袁飞勇老师在襄阳“凤凰咀”考古现场的交流,使我深刻体会到了田野考古中,忍受烈日暴晒、蚊虫叮咬;整理碎片时,面对破碎的残片,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他们每一次的发现与突破,都让坚守变得值得,这是对文化根基的坚守,更是对真理追求的践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贞观政要·君道》)荆楚文化根基的稳固,为我们后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了解荆楚文化的独特价值,为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勇担时代使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文化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的重任,荆楚文化研究者当仁不让。

一方面,要将荆楚文化研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荆楚文化大有可为。许多荆楚乡村保存着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通过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荆楚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既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又能传承文化。例如,襄阳的卧龙农耕文化博物馆依托古老的楚地农耕文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和农耕文化展示,体验传统农耕、参与民俗活动等,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文化政策制定。作为研究者,应发挥专业优势,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古城管委会,提高保护水平;在文化产业培育方面,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扶持重点企业,促进文化消费能级建设等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了荆楚文化繁荣发展。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作为研究者应树立崇高志向,将个人研究与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紧密相连。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荆楚文化研究领域深耕不辍,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推动成果转化,彰显文化价值

文化研究不能束之高阁,要走出象牙塔,实现成果转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荆楚文化元素可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如以楚地传说为蓝本创作动漫,以楚国历史人物为原型设计游戏IP角色等,让荆楚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同时,加强与内外埠文化企业的合作,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作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教师,我们正在尝试与文化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文创产品、非遗文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在文化教育普及方面,编写通俗易懂的文化读物,编撰襄阳的地方文化方志、制作文化科普短视频,举办文化讲座等,向公众普及荆楚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推动荆楚文化课程的校本建设,培养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开展荆楚文化研究,不仅要注重理论价值的释放,更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推动成果转化。通过与产业界、教育界等多方合作,对齐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颗粒度,让荆楚文化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彰显其独特价值。

创新教育模式,培育文化人才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在人才,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创新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立足文化研究,尝试构建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除传统文学、文献课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等课程中设置襄阳文化、荆楚文化专题,涵盖文学、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实地考察教学,组织学生考察“马跃檀溪”“风林古渡”“襄水河源头”等历史遗迹等,增强感性认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荆楚文化的魅力。在实践教学上,加强与文化机构合作。与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中心等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文化项目策划、文物保护修复、非遗申报等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培育文化人才是一项长远工程,大学应承担起这一重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批热爱荆楚文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加强交流合作,拓展文化视野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文化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在荆楚文化研究中,要加强交流合作。国内方面,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等,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联合研究项目申报,整合各方资源,攻克荆楚文化研究难题。让荆楚文化走出省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国际方面,积极推动荆楚文化走向世界。与国外高校和文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来华交流,选派学者出国访学等。通过交流合作,让世界了解荆楚文化,同时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荆楚文化内涵。

坚守文化初心,践行时代担当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文化初心和时代担当,是在荆楚文化研究征程中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在荆楚文化研究道路上,要坚守初心,践行时代担当。面对学术困境时,要保持执着追求。学术研究充满挑战,如荆楚文化研究中,部分文献缺失、考古资料难以解读等问题,需要研究者坚持不懈地探索,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寻求突破。面对外界诱惑时,要坚守学术道德。在当今浮躁的学术环境下,要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坚守诚信、客观、公正的学术准则,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要以文化自信为支撑,积极传播荆楚文化。相信荆楚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勇敢展示荆楚文化风采;在国内文化普及中,坚定地将荆楚文化传递给大众,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在荆楚文化研究广袤的田野上,我们一如既往地耕耘劳作,这里的一座座古城遗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一篇篇经典著作,皆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与历史对话,挖掘文化的深层价值,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我们将持续探索,以文化成果润泽人民生活,为推动荆楚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毕翔(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华夏人文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责编: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