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面对社会的热切关注,一些地方和部门大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正在调查”。很多热点事件经过深入调查、严谨处置,最终给公众一个圆满的交代。但也有一些时候,“正在调查”成为一些部门的“外交辞令”,调查进展情况到底如何,公众不得而知。(5月22日 湖北日报)
热点事件发生后,要给公众一个真实权威的答案,相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抽丝剥茧,开展细致入微的调查很有必要。但如果调查过程太长,结果长时间都不能公布,公众长时间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结果可能是谣言四起,导致舆论压力更大、社会反响更强烈,这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肯定是不利的。
众所周知,在“人人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舆论场域既是凝聚共识的关键纽带,也是风险传导的“最快冲击波”,各地各部门要处理好突发热点事件,把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就必须与时间赛跑,尽快把真相告诉大众。如果一些干部对舆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突发舆情,或者总是慢腾腾去处理,今天在调查、明天依然是还在调查;或者不敢担当,不敢动真碰硬去啃“硬骨头”,面对棘手问题,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把“正在调查”当作不作为、慢作为的挡箭牌。由于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则很容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让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回应舆情,解决热点问题,必须做到快、准、情。“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全世界。”这无疑在提醒相关部门的党员干部,热点事件一旦发生,就必须闻风而动,主动出击,关注快、调查快、回应快,第一时间把真相公之于众。舆情回应要快,但快回应,抢的不只是时间,更要摸准公众诉求,只有靶向发力,解答好公众关心的要害问题,才能切中舆情要点、直击舆论痛点,尽快引导好舆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注重“共情” 释放温度,这样的问题解决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确保问题解决有实效。
任何问题,都不能信口开河,需要开展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这毋容置疑。但决不能把“正在调查”视为慢作为、不作为的挡箭牌,从而影响了问题的及时解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瑛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