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一举措犹如一声警钟,在党政机关中敲响,再次将“过紧日子”的理念推至台前。从历史的长河回溯,从现实的发展考量,“过紧日子”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党和国家发展始终的重要理念,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行的强大动力。
“过紧日子”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回望革命年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正是凭借着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党中央倡导全国人民过“紧日子”,积极推行精兵简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厉行节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过紧日子”成为改进党风政风的重要抓手。这一路走来,“过紧日子”早已融入党的血脉,成为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它见证了党在艰难困苦中崛起,也支撑着党在发展壮大中不断前行。
立足当下,“过紧日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此时,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就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比如在一些基层地区,通过精简会议、节约办公经费等举措,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教育条件,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从作风建设角度而言,“过紧日子”有助于净化党风政风,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近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规吃喝、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而“过紧日子”的理念和相关制度规定,能够有效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让他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人民服务上。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过紧日子”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它与时俱进完善了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公务接待等多方面规定,精准发力,直击以往存在的问题。在经费管理方面,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让每一笔资金都花得明明白白。国内差旅中,严格执行内部审批制度,杜绝无实质内容的差旅活动,防止公款旅游等乱象。公务接待里,明确标准和要求,避免超规格接待带来的资源浪费。这些规定,就像一道道“紧箍咒”,让党政机关在日常运行中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过紧日子”真正落地生根,还需多方努力。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将“过紧日子”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开展专题学习、培训等活动,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清楚认识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形成有力震慑。同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畅通举报渠道,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过紧日子”的理念永不过时。党政机关要以此次《条例》修订为契机,牢牢拧紧“制度螺栓”,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责编:王舒娴